十八、北洋軍系的形成(第2/5頁)

袁世凱最特出的長處就是機警,他看出滿族貴胄少壯派對他極不滿意,而他這時也沒有力量可以抗衡清政府,因此,他在彰德會操後就向清政府奏請調整軍事指揮權,建議把第一鎮、第三鎮、第五鎮、第六鎮四鎮的兵權改歸兵部大臣直接統轄,只留下駐紮直隸省境以內的第二鎮和第四鎮以尚須訓練為理由,請仍由直隸總督統轄。

袁這個建議或許是恰合時機,因為建議立刻被接納,並且立刻派滿族將軍鳳山接替袁的京畿督練新軍處會辦,同時接替袁所交出的北洋四鎮指揮權。有一個傳說是:袁這時如果不交出兵權,他很可能要遭遇到嚴重打擊。可是就在緊要關頭,他自動交出了大半數以上的兵力,使得一般反袁的人無話可說,同時慈禧仍很信任他,奕劻也全力支持他。而且他手中還握了兩鎮兵權。為了安慰袁,清廷補授袁長子克定為農工部參議。

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日本士官系占了極重要的地位,日本士官系並不屬於北洋派,但日本士官系的學生在北洋時代亦曾扮演了重要腳色,因此必須在此作一個交代。

原來清朝政府的建軍工作,是以甲午戰敗為其開始。日本政府為了迎接中國的建軍潮流,特在“成武學校”以外,加設“振武學校”,這兩個學校都是初級軍事學校。振武學校的主要學生,都是由中國前往日本投考軍事學校的青年。日本的軍事教育規則,初級軍事學校畢業生,必須先送入聯隊(相當於現代軍隊的團),進行下等兵至下士的實習,入伍期由半年至一年不等。這種實習在日本人稱呼為“士官候補生”。實習期滿,便以下士資格派入士官學校肄業,肄業期一年到一年半。士官學校是日本的中級軍事學校。士官畢業後仍須派回聯隊為士以上的實習,實習期由四個月到六個月,期滿後以少尉資格錄用。

光緒卅年(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籍學生全體提前入伍,故士官班停辦一年。這時中國學生曾推湯爾和、鈕永建為代表,由日返國,向北洋大臣袁世凱請願,要求清朝政府不得允許外國軍隊在中國領土上作戰。光緒卅一年(1905年)日本士官學校步科第三期畢業班、中國籍學生蔣方震以第一名畢業。依照日本規定,士官學校第一名畢業生等於是武狀元,應由日本天皇接見,並親賜刀,這是一樁極大的榮譽。可是這一年的光榮卻落在中國學生身上,因此,日本人以後便規定有些課程不許中國學生上課。

日本士官的第一、第二兩期,中國學生甚少,從第三期起中國學生人數大增,後來為人所知的有:蔣方震、蔣尊簋、李烈鈞、蔡鍔、張孝準、許崇智、良弼等。蔣方震字百裏,浙江海寧人,回國後和同學張孝準、陳調元同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延攬,後來做過保定軍官學校校長。蔡鍔字松坡,湖南寶慶人,回國後被雲南總督李經羲延攬,後來領導護國軍討袁。良弼回國後則成為清廷皇族軍——禁衛軍的高級軍官。留日士官學生的出路都是很特殊的,不僅所獲的職位高,而且晉級也快,大多在短期內做到了標統(團長)或協統(旅長),也有做到統制(師長)的,這是由於當時清廷缺乏中上級軍事幹部,因此留日士官生便受到了重視。可是日本士官系的中國學生都具有反滿革命思想,大多數後來都參加了辛亥革命。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袁世凱的北洋軍中很少選用留日士官生,所以士官生多數是在南中國活動。後來袁在民國時代做了洪憲皇帝,領導和組織反袁的人物竟多是這些留日士官系。

庚子之變後,清朝政府的建軍工作是全國性的,袁世凱北洋練兵只是建軍工作中的主要部分,其他各省也都在練兵,不過後來未能自成一系,所以沒有歷史意義。在當時全國各省練兵中,東三省是比較特殊的,東北系軍人後來加入了北洋系,在民國初年的軍閥紛爭局面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東北是清朝的發祥地,清朝末年東北又是對日俄兩國的國防前線,所以清廷對東北是非常重視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盛京將軍趙爾巽(駐節奉天,是清朝在東北的最高軍政長官),成立了兩個軍事領導機構:一個是督練公所,主持新軍訓練工作,趙爾巽兼任總辦,實際負責人是士官武狀元蔣方震,以總參議名義主持練兵工作;另一個是主持整頓舊軍的軍務處,由行伍出身的老將張錫鑾為總辦。張錫鑾字金坡,浙江杭縣人,他父親是駐防四川的一個舊軍官。他早年隨軍習武,騎術和槍法都很精絕,廿歲在武昌投軍,一步一步往上爬。他和袁世凱私交甚篤,是袁的老把兄。他綽號“快馬張”,那時候橫行關外的綠林馬賊是著名的紅胡子,快馬張曾招撫了兩個著名的紅胡子頭目,一個是後來名震全國的張作霖,另一個是馮德麟。當時規定,凡受撫的人都必須覓具殷實保人,保證日後不反,張作霖的保人是南澳鎮總兵段有恒,就是段芝貴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