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三、孫大總統薦袁自代(第4/4頁)

袁世凱有很真實的理由不能南來,其一是各國駐華外交團的意見;其二是北方的軍隊;其三是滿蒙兩地的不穩。所以他在鹹電中竟使用攤牌式的口吻如:“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如:“由南京政府將北方各省及各軍隊妥籌接收以後,世凱即退歸田裏。”雲雲,這種語氣不僅是要挾,而且簡直就是挑戰。

袁世凱最大的憑借就是全國人民都不願再有戰爭和流血,人心厭亂,認為清帝已經退位,凡事可以用和平手段達成,因此袁的予智自雄面孔並沒有引起反對,只是孫大總統認為無論如何還要堅持袁的南來。所以南京臨時政府乃於2月18日派出教育總長蔡元培為歡迎專使,參議院副議長王正廷、外交部次長魏宸組、海軍顧問劉冠雄、前議和參贊汪兆銘、參謀次長鈕永建、法制局長宋教仁、陸軍部軍需處曾昭文、步卅一團長黃愷元為歡迎員,偕同袁所派的代表唐紹儀前往北京迎袁南下,並將歡迎人員名單電告袁氏。

迎袁專使蔡元培等一行,於2月21日由上海啟程,26日抵天津,27日抵北京晉見袁世凱,面陳孫大總統手書,勸袁南下就職。函曰:

“慰庭先生鑒:文服務竭蹶,艱大之任,旦夕望公。以文個人之初願,本欲借交代國務,薄遊河朔。嗣以國民同意,挽公南來,文遂亦以為公之此行,易新國之視聽,副輿人之想望,所關頗巨。於是已申命所司繕治館舍,謹陳章綬,靜待軒車。現在海內統一,南北皆有重要將帥,為國民之心膂,維持秩序之任,均有所委付,不必我輩簿書公仆,躬親督率。今所急要者,但以新民國暫時中央機關之所在,系乎中外之具瞻,勿任天下懷廟宮未改之嫌,而使官僚有城社尚存之感。則燕京暫置為閑邑,寧府首建為新都,非特公之與文,必表同意於國民,即凡南北主張共和及疾首於舊日腐敗官僚政治之群公,寧有問焉?至於異日久定之都會,地點之所宜,俟大局既奠,決自正式國論,今且勿預計也。總之,文之志願,但求作新邦國,公之心跡,更願戮力人民,故知南北奔馳,公必忘其自暇。嗟乎!我輩之國民,為世界賤視久矣!能就民國之發達,登我民於世界人道之林,此外豈尚有所恤乎?公之旋轉之勞,消磨其盛年,文亦忽忽其將衰,耿耿我輩之心,所足以資無窮之方來者,惟盡瘁於大多數幸福之公道而已。公其毋以道途為苦,以為強勉服務者倡。公旗南蒞,文當依末光,左右起居,俾公安愉。俟公受事而文退。翹盼不盡。”

袁世凱用最隆重的禮節,打開正陽門來歡迎蔡等。他對這些客人不再談到拒絕南來就職,而反過來用非常誠懇的態度商談南行的路線問題,他打算由京漢線南下,先到武昌和黎副總統見一面,然後換乘輪船到南京就職。他的這種態度使來迎的專使們松了一口氣,認為袁基本態度已有改變,同時南京方面則認為袁的軟化是怕南京方面翻臉,采取新行動,或挽留孫中山先生留任,或另行改選一位新總統。

其實袁葫蘆裏究竟賣什麽藥,誰也不知道,他不動聲色地作自己的安排,他在蔡等抵達北京的當天,即予接見,傾談歡洽,並招待晚餐。第二天又召集談話會,袁且把自己南行的路線提出來讓與會人士研究。至於袁離開北京後,北京留守決定何人亦要蔡元培和北方人士共商。蔡分別和北方的各統制及民政首長會晤,征求大家意見,以何人為最理想,大家都很謙讓,使留守的人選未能決定。

蔡等抵達北京後,北方的一般輿論都對袁世凱南行就職不予同意,甚至有認為袁的南行是自投羅網,使蔡等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袁個人的態度雖然樂觀,但其他方面的空氣則和南方的意見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