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段祺瑞改任參戰督辦(第2/4頁)

段祺瑞就任參戰督辦後,督辦公署正式成立,以靳雲鵬為參謀處處長,張志潭為機要處處長,羅開榜為軍備處處長,陳箓為外事處處長,衛興武為副官處處長。並聘各部總長為參贊,次長為參議。這個督辦公署是內閣以外的一個政府,事實上段並不是對出兵國外作戰有興趣,而是想利用出兵之名編練一支可以由他自己控制的參戰軍。正好像當年袁世凱在洪憲時期編練模範軍作為自己的新建武力,今天段想編練參戰軍乃是為自己建立嫡系部隊。要知道,中國對德國是宣而不戰,世界上豈有先宣戰,然後才訓練參戰軍的?

至於馮國璋本意是要把段祺瑞的權力限制在對外問題上,可是結果適得其反。參戰督辦並不隸屬內閣,他的一切決定可以直接發交有關各部辦理,對內可以發號施令調動軍隊,對外可以憑借這個機構直接取得外援。結果依然抓住了軍政大權。因此自這個參戰督辦公署成立後,內閣便名存實亡,馮想剝奪段的權力,和逐段下台的一切努力都化為烏有。

據說直系和桂系之間曾有密約,就是直系在北方推翻段內閣,桂系則在南方推翻護法的軍政府。直系在北方取消臨時參議院,桂系則在南方取消非常國會。然後南北合流召集新國會,新國會推舉馮國璋為大總統。這是直、桂兩系政治勾結的如意算盤。

在段內閣垮台後,直系並不能掌握北方的局勢,天津會議讓主戰者氣焰高漲,這一來,桂系對於取消廣州的護法軍政府和非常國會便不能不有所觀望。

馮的處境左右兩難,因為主戰派威脅叫囂著要他對南方下討伐令,而桂系則催促他下停戰令。他在兩難中想出一條妙計,他密令李純電勸陸榮廷取消兩廣自主,由於兩廣取消自主,主戰派便師出無名,這樣就可以進行南北和局。

桂系鑒於段內閣名倒而實不倒,同時主戰派殺伐之聲不絕於耳,因此堅持北京政府先下停戰令作為北方不進攻南方的確切保證,然後召開南北和會以達成南北統一。陸榮廷向李純表示:只要北軍退出嶽州,桂軍也可以從湖南撤退回粵。

馮為了表示對桂系的讓步,12月21日下令任命李靜誠為廣西省長。這也是將順陸榮廷的意思,李靜誠是廣西督署的參謀長,陸有意升他為省長,馮即先期發表。李靜誠向北京政府保薦張德潤為政務廳長,這表示桂系已經事實上取消自主了。

直系、桂系之間所爭的,是先後問題,直系希望兩廣先取消自主,然後北京政府下停戰令。而桂系則希望北京政府先下令停戰,然後兩廣再宣布取消自主。

桂系不但先下了停戰令,還間接表示了不繼續作戰。“聯帥”譚浩明在答復漢口和南昌兩個商會的電報中特別強調和聲明南軍決不侵犯湖北和江西。

直系的湖北督軍王占元為了配合桂系的行動,也請求北京政府準其調回第二師,以新開到嶽州的第十一師師長李奎元接任嶽防司令,這些都表示直、桂兩系的合作關系正在積極加強。

馮國璋前已發表了一則青電,表示他也是一個主戰派,他說:“前因湘事失敗,欲利用停戰之名,騰出時間以籌軍備。”並以大元帥名義電令各軍分途出發。這個期間北洋派大家是在兜圈子做文章,直系是“寓戰於和”,皖系是“寓和於戰”。

12月26日馮忽然下了停戰布告,使主戰派為之相顧失色。不過他仍然是在公文程式上繞圈子,一方面向桂系表示接受了他們請下停戰令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向北方主戰派解釋停戰布告與停戰令有區別,停戰布告不是正式文告,隨時可以改變。他把“停戰布告”說成是“武裝和平”,如果南方不聽話便仍然進行討南軍事。

桂系對馮國璋的停戰布告感到滿意,陸榮廷建議推岑春煊為南方議和總代表,希望北方也推出議和代表來以便舉行南北和議。12月28日,陸榮廷有勘電致西南各省,聲明他對國會問題無意見:“請從多數取決,但期早日召集”。在這電報中,護國、護法早已拋到十萬八千裏之外。這個電文並未打給孫中山。

12月31日主戰派曹錕、張懷芝、張作霖、倪嗣沖、閻錫山、陳樹藩、楊善德、趙倜、孟恩遠、鮑貴卿、李厚基、姜桂題,田中玉、蔡成勛、盧永祥、張敬堯等16人發表世電,堅決反對恢復舊國會。認為:“舊國會兩次召集,兩經解散,成績無聞,名譽失墜,萬無恢復之理。請我大總統敦促參議院迅將政府提出之選舉、組織兩法克日議決施行,以為召集新國會之張本。”這個電報是對馮示威的,因為馮打算在南北統一實現,舊國會與臨時參議院同時取消之後,根據舊的國會組織法與兩院議員選舉法,進行新國會的選舉,再由這個新國會進行總統的選舉,而新國會的選舉,皖系是無法加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