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上)(第2/2頁)

王安石默不作聲地從後向前走,東班的官員各自躬身退避,為他讓出路來。王安石腳步不停,只在翰林學士班稍稍一頓,不知為何,六名翰林學士只到了五人,過去的老朋友、如今的死對頭司馬光卻不見蹤影,不知又是因反對何事而稱病不朝。

想到司馬光,王安石心中暗暗一嘆。隨著新法逐步頒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條約一項項出台,司馬光、呂公著、滕甫,這些老朋友們也是一個個跟自己分道揚鑣,甚至鼓動朝論清議橫加反對。原本支持變法的,現在也因清議而沉默下去。

難道他們不知道國計如何艱難?!

太祖太宗的積累,在真宗皇帝迎天書,封泰山,大建上清感應宮的過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仁宗即位後,好不容易有了點積蓄,卻又由於黨項叛亂立國,而砸進了陜西邊陲的那個永遠都填不滿的無底洞裏。國庫至此已是勉強支應,但仁宗皇帝大行後四年,英宗又跟著駕崩,兩次國喪的耗費終於將國庫的最後一塊遮羞布都扯了下來。

對此司馬光給出的辦法是什麽?減少依例賜給參與國喪的臣子的封賞。

好高明的策略!

一千五百萬貫的虧空,終於能省下幾十萬來了!

義正辭嚴地說著君子不言利,也不見他們辭了俸祿,捐了身家。如果所有的文臣都來個君子不言利,每年千萬貫的虧空說不定真的能填起來。

但這可能嗎?!

司馬光敢這麽提議嗎?!

冗兵、冗官、冗費,這三冗是大宋財計步履維艱的主因。其中朝廷養起的百萬大軍,吞吃掉了財政支出的八成。其戰鬥力,也許還不如開國時,太祖皇帝麾下南征北討的十萬禁軍。

為了減去龐大的軍費開支,仁宗朝的宰相龐藉曾經主持過裁軍八萬的艱巨任務。他下了軍令狀,若有被裁士卒因此而叛亂,甘受死罪。但視龐藉如父的司馬光,卻從來沒有膽量說一句裁軍省費的話來,只是要天子節省再節省。

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王安石早看透了這些清流。

越過一眾翰林學士,他繼續向前,一直走到隊列的最前端。站進東班中自己的位置,王安石手持笏板,閉目不言,等待朝會的開始。如今在他的前面,只剩下最後的兩名宰相,再上一步,便是位極人臣。

王安石沒有等待多久,參加朝會的官員絕大多數都已到齊,上朝時間也到了。東上閣門使和西上閣門使計點過人數,作為監察朝臣禮儀的台官,禦史中丞呂公著便領著兩位殿中侍禦史當先入殿。

他們與宰執班擦身而過,目不斜視,唯獨呂公著瞥了王安石一眼,閃過一絲厭憎。他的禦史中丞之位甚至可以說是因王安石而來,但呂公著卻一點也不高興。因為王安石並非善意,其目的不過是想將他時任樞密使的兄長呂公弼趕出京城。

呂公弼身為樞密使,執掌朝中軍政,最喜歡說的話就是鎮之以靜,以和為貴,對王安石拓邊西北的政策大加反對。與另一位樞密使文彥博一搭一唱,甚至差點將好不容易才奪到手的綏德城還給西夏人去。後為邊帥反對,其事不果,便把奪取綏德的種諤貶到隨州安置來安撫西夏。王安石難以容忍兩塊巨大的絆腳石繼續擋在前路上,否則接下去他對軍制、馬制進行改革的將兵法、保馬法必然會受到掣肘。

文彥博資歷太老,一時難以動搖,而呂公弼雖為前朝權相呂夷簡長子,但底蘊比已位列執政幾十年的文彥博差得老遠,何況他還有個做翰林學士的弟弟呂公著。所以就在不久前,呂公著他便被舉薦為禦史中丞,開始領導朝中的台諫系統。

本朝為防臣子弄權,把持朝政,宰執官和台諫中,通常不會有兄弟父子或是近親存在。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在位日久的一人必然要上書辭位,外放為官,從無例外。若是有人想賴著不走,禦史們就有事做了,有時候甚至連姻親同時出現在兩府、台諫之中,都會受到禦史們的彈章攻擊。這是個不成文的慣例,很少有人敢違反,呂公著既為禦史中丞,自身豈能不正,所以他大哥呂公弼在樞密院的日子也不會有多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