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上)(第2/2頁)

不過從慶歷議和後,成長起來的西軍將校如今都處在當打之年,劉昌祚、王君萬,再到最近據說很得向寶賞識的劉仲武,莫不是如此。二十多歲,三十多歲的優秀將校,在關西數不勝數。王韶如要挑選參與拓邊河湟的將領,可以選擇的余地,便遠比當年來關西救急的範仲淹、韓琦要強上了許多。

回頭再看著站在官員隊列中的王韶,昨日還縱馬奔馳的經略機宜,現在也是手拿彩杖,排著隊亦步亦趨地挪著上前。一個個平日裏衣冠楚楚的官員,舉著彩杖手舞足蹈,韓岡覺得有些無聊,即便當作娛樂節目,感覺上也不過如此。

但參加儀式的人眾,包括李師中,包括王韶,都是一本正經。農為國本,儀式上出點差錯,萬一當年收成不佳,可是要受到全州縣的百姓怨恨。捅到朝堂上,也是一樁罪名。

李師中已經站回了主持儀式的主位,端端正正地攏手而立,表情莊嚴肅穆,仿佛一具雕像,只要是在朝堂上待過兩年,多半就會練出這身本事。隸屬於秦鳳經略司和秦州州衙的屬官們,正依著次序上前鞭牛,還有好一陣才會結束。

李師中臉上維持著莊嚴肅穆的神情,視線卻盯上了周圍人群中的一人。吸引住秦鳳經略使目光的,是站在人群最前面,一位身材高大的少年。

“是韓岡吧?”

雖然王韶、吳衍和張守約的薦章,李師中都細細讀過,其中對韓岡的才能、德行推崇備至,但李師中還是第一次看見韓岡本人。

的確出色!

李師中不得不承認,韓岡的儀容氣質是秦州難得一見的出眾,即便是在人才濟濟的東京城裏,也能排在前列。站在數以千計的圍觀百姓中,讓人一眼就能看到他,有種鶴立雞群的感覺。

李師中忽地自嘲而笑,再怎麽說韓岡都是文武雙全,智計心性皆為一流的士子,若是泯然眾人,反而是個笑話了。

韓岡雖然站在人群的最前面,卻一副懶怠困頓的樣子,完全沒有沾染到半點在周圍人群中彌散的狂熱或虔誠,這也是為什麽李師中只一眼,就把他從千百人中認出來的原因所在。

——“畢竟是張橫渠的弟子。”李師中不禁感嘆。

張載雖然官位不高,資歷也遠遜於李師中,卻是天下聞名的鴻儒,對禮制自然早已融會貫通。如今的祭春儀式與古制大不相同,還有許多媚俗的改動,難怪承襲張載之教的韓岡,會當作笑話在看,全然不放在心上。

“難得的俊才啊……”李師中的感嘆終於發出了聲,引得站在他身邊的幾人看了過來。李師中眼神一凜,讓他們立刻低頭避過。

視線重又投到韓岡的身上。韓岡所修纂的傷病營制度規程,去年臘月初被呈了上來,放到了李師中的案頭上。

李師中猜測韓岡也許是抱著“寧厭之於繁,勿失之於簡”的想法。他修纂的制度規程總計有六大項、七十余條細則,共兩萬多字,厚厚的一摞五六十頁,如一卷書一般。那份制度規程中,從外部建築到內部陳設,從日常飲食到傷患救護,從作息規則到安全保障,與傷病營相關的方方面面的細節都有涉獵。

李師中只是隨手翻了一翻,單是字數就嚇了他一跳。北宋與千年之後的時代不同,千字上下的文章才是普遍情況。過了萬字,就號稱萬言書,不是普通讀書人能信手寫出來的。而韓岡只花了一個多月,便是兩萬字之多。而韓岡在扉頁中還明確說明這只是試行條例,具體的條款要在試行的過程中逐步加以修訂。

盡管這份規程看起來繁瑣了一些,但每條每款都自有道理,無一條可刪改。能把這些方面都考慮到,李師中只覺得韓岡根本不可能才十八歲,四十八歲的老行吏還差不多——將規程中涉及的各個方面的學問都融會貫通,而且還留有加以修改的余地,根本就不可能是一個還未有過任何實務經驗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