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2/2頁)

故而韓岡對王韶的想法不置可否,在心底裏,還是反對居多。在他想來,王中正可不一定會與著王韶一條心,說不準會跟高遵裕打成一片,而且王中正本人的品行也成問題。只是他心裏的想法並不打算說出來,因為對高遵裕,韓岡心中也有所顧忌。兩害相權,也難說孰重孰輕。

陪了王中正用過晚飯,送了他去休息。王韶拉著韓岡和王厚又站到沙盤旁。他想聽聽韓岡的意見。

“玉昆,你覺得兩堡如此布置是否妥當?”

“如果錢糧和人手足夠的話,能造得更大一點就好了。”這是韓岡的回答。

韓岡對軍寨建築其實並不了解,他只知道城墻越高越厚,裏面存放的糧秣軍械越多,這城寨就越是難以攻克。但他更清楚,修造任何工程,第一個要考慮的都是預算問題,接下來則是人手問題,至於建造成什麽模樣,都是要受這兩條左右。

“哪來的多余錢糧?超過五百步的寨子是不用想了!若是錢糧足夠,直接渭源堡擴建成千步城不是更好?!何必弄什麽掎角之勢,在對岸再造一座堡?古渭寨、甘谷城都沒有,還不是安安生生的。”

韓岡的話,引爆了王韶藏在心底的炸彈,他拍著沙盤邊上,大聲罵道:“政事堂也是好笑,我跟他們要錢修城,他們倒好,讓二哥帶回兩百份空白度牒來。也不想想這裏是秦州,不是京城,有幾人會拿兩三百貫來買一張度牒的?!還說是值五萬貫,要能賣出一半價錢,我都要燒香念佛了!”

王韶的抱怨自有其道理。

因為有一張度牒,可以免人丁稅,可以不用路引過所就能遊走天下,想弄一張來護身的商人數不勝數。而且有的富戶要保子嗣平安,也需要一張度牒來剃度一個替身。

所以度牒就相當於有價證券,能賣上不低的價錢。有時候,地方上有災荒,朝中拿不出錢來救濟,就發下度牒充當災款。另一方面,真正吃齋念佛的僧侶,卻有許多因為買不起一張度牒來剃度,而只能終身當個沙彌。

不過度牒的價格就跟有價證券一樣,有著波動性。有時高有時低,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如京城、江南這些富庶之處,往往能賣高價,兩百貫、三百貫都賣過。但在秦州,王韶剛剛讓人問過價,一開始報的是一百二十貫一份,但當聽說了王韶手上有兩百份度牒,啪,當即就跌倒九十。

政事堂發下兩百張度牒當作五萬貫來撥款,但實際上卻只能賣出不到兩萬貫,這讓王韶如何不氣?這種東西,還不好找人硬攤派,只能一張張發賣出去。

王韶罵了一陣,也就停了。事已至此,也只能向朝中將此事說明,並繼續要錢要糧——用不到兩萬貫來築寨堡,在秦州城邊上還好說,但換到離秦州三百多裏的渭源,單是征發起來的民夫所需的糧草,在路中轉運的消耗就能吃掉一半去。

“再能要到兩三萬貫就好了。”王厚為他老子端來一杯涼茶消氣,王韶心氣平和了下來。他還是有些自信,憑借他現在在天子心中的地位,再要到兩三萬不成問題。

韓岡低頭看著沙盤模型:“若能再多個兩三萬貫,照著圖樣,將現在的渭源堡擴建一番,再在對岸新建一座,勉強也夠了。屆時在兩邊各放上一個指揮。有三四百人足以將堡子守住。”

王厚在旁插話道:“禁軍一個指揮才有三四百,廂軍可沒有。”

“怎麽也不可能放廂軍來戍守的!”韓岡搖頭,提高的音調中滿是不屑,“就是招鄉兵弓箭手來此受田戍守,都比放廂軍的好。”

按照編制,一個指揮一般是五百人上下。但這只是兵籍上的數字,減去吃空餉的比例,和一些不堪上陣、但後有靠山的老弱,一個指揮真正可以投入戰鬥的也就三百多人——這裏指的是普通的禁軍,若是廂軍,則一半是空額,剩下的一半又多半在官員家奔走聽命。他們的戰力甚至還不如關西的鄉兵。若韓岡當初押運軍餉去甘谷城,隨行的不是當過弓箭手的民夫,而是廂軍,他說不定早早地就跑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