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上)(第2/2頁)

王韶和高遵裕的心情也是明顯的好轉,雖然寫的一堆書信都要成了廢紙,但他們仍然心情愉快。

就在王厚手上的這份詔令,是給予古渭大捷的功臣們的最好的賞賜——朝中終於下令,設立秦鳳緣邊安撫司衙門,以古渭寨為治所,管理秦鳳路緣邊地區的一應事務。

王韶為管勾秦鳳路緣邊安撫司,兼營田市易;而高遵裕是同管勾安撫司,兼營田市易;至於韓岡,則是管勾緣邊安撫司機宜等事,王厚與韓岡差遣相同,不過跟高遵裕一樣,前面也加了個同——同管勾緣邊安撫司機宜等事——這代表了兩人之間的排名關系。

雖然這一個秦鳳路緣邊安撫司,僅僅是附屬於秦鳳路下的分支機構,可這個衙門卻是給了王韶半獨立的財權、軍權和人事權。而且治所放在古渭寨,明顯的就是給日後古渭建軍做鋪墊。

大宋四百軍州,兩千縣治,其中的編制、區劃經常變動,有的地方縣升軍、軍降縣,來來回回都七八次了,什麽事都沒有,就是公文上改來改去,讓人覺得麻煩。

但古渭卻是個特例,位置也好,歷史也好,人情也好,都已經不同於漢晉隋唐。簡單的區劃改變,牽扯到的變數太多。剛剛修築好寨子的時候,朝中曾經有過復古渭州的動議。但為了不讓附近的蕃部疑懼,朝廷最終還是決定只立寨堡,不設軍州。

而現在朝廷終於有了在古渭寨建軍的意向。第一個要感謝有個好大喜功、喜歡開疆辟土的天子,第二個,就是連續兩次大捷的功勞,讓朝廷的重臣們看到,至少大宋的權威在古渭一帶能通行無礙,有著良好的根基。

拿到這份詔令,王韶自此就有了緣邊安撫使的頭銜,高遵裕職位與他相同,只是略低半級。而機宜的頭銜,現在落到了韓岡的頭上,雖然遠遠比不上秦鳳路機宜文字,但“管勾緣邊安撫司機宜等事”,至少可以簡稱為機宜,而不是撫勾這個名字。

同時隨之而來的是參贊軍務的權利,讓韓岡終於可以跟勾當公事廳裏的繁瑣公務——雖然很清閑——說再見了。不過韓岡的另一個差遣——兼理秦鳳傷病事,卻沒有被削去,依然如故。

另外,趙隆、王舜臣和楊英三人得任緣邊安撫司準備差事,雖然王舜臣和楊英現在應該才到京中,還沒有正式在三班院掛名,但他們的差遣還是照樣頒下來。也不知中書和三班院之間的交流上是不是出了岔子,不過不同部門之間由於交流不暢,搞出了扯淡的笑話,也是常有的事就是了。

“這些都是差遣上的調動,不知古渭大捷的封賞什麽時候能到?”高遵裕有些迫不及待,前次受賞,是因為跟他八竿子打不著的托碩大捷,沾了點光,將食邑增加了一點,而且還是虛的,並沒有實封。但今次古渭大捷可不一樣,他可是全程參與的,又在戰時,站在了古渭寨這個前線上,功勞、苦勞都不缺,以天子會軍功的慷慨,肯定不會差到哪裏。

王韶想了想:“大概中使還在路上,大隊人馬走的總不會有鋪遞快,不出意外的話,十天半個月之內就該來了。”

遣使賜詔是特例,正常情況,就是直接通過驛傳把詔書送過來。但古渭大捷也算是特例,比起托碩大捷還要輝煌,托碩大捷能遣使,這一次,多半也會派個天使來傳詔。

高遵裕突然嘆起來,“如果來的不是郭逵就好了。”

如果秦州知州還是李師中,王韶擔任緣邊安撫使後,完全可以跟他在西面的軍務上對著幹,毫不理會秦州的命令,他已經有了這個權力,而李師中卻沒有壓倒權限的實力。但郭逵完全不同,他在軍中的地位、威望和功績,竇舜卿、李師中之輩都望塵莫及,李師中在秦鳳路上說句話,鳳州、隴州的知州可以當他是放屁,但郭逵說一句,他們卻不敢不重視。

“如果來得不是郭逵就好了。”王厚也跟著嘆著,說了同一句話。

韓岡卻為郭逵說話:“這話等郭逵到了再說,先要聽其言,觀其行。至於是不是阻礙,現在沒必要想太多!”

“即便郭逵與我為敵,我們這邊也有天子在……還有王介甫!”王韶沉聲說道,充滿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