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六)(第2/2頁)

在震耳欲聾,不斷激蕩著的鼓聲之中,王中正湊到韓岡耳邊,大聲叫著:“韓機宜,這怎麽回事?!”

韓岡微笑回頭,“都知,看來你得在渭源堡留上兩天了……有賊偷襲渭源!”

鼓聲陣陣。劉源等一眾將校已經列隊,韓岡此時正站在他們的面前。

視線掃過這一眾叛將,他們的神色恍若無事,只有眼神中時不時地閃過熱切的光芒。

韓岡:“諸君舊日皆是軍中柱石,陰差陽錯才變成了今天的情況。再想披掛領軍,那是不可能了。但你們的兒孫還是有機會的,只要他們不受牽累。是否能為子孫脫去賊名,就看諸君的奮戰。”

眾人之中,劉源是官位最高的指揮使之一,而他又是指揮使中年紀最長的一人,一眾便是以他為首。他躬身向韓岡道:“韓機宜,我等多承你的救命之恩,全家亦是有機宜你,才方得保全。今次既然賊軍來襲,機宜有用到我處,我等豈有坐視之理。無有他話,只有效死而已!”

一個許諾,一個承諾,劉源掌中大斧隨之一轉,便帶著一眾將校,走到柵欄邊,直面來敵。

韓岡重新回到城頭上,吐蕃人的旗號已經出現在渭源堡外。

由於臨時囤放軍資糧秣,前日又駐紮了大軍,在堡壘外側,增築了一圈柵欄。括起來的空地,便成了營寨和倉囤。區區千人不到的守軍,其中還有兩百在渭水對岸的北堡中,要防守曾經駐紮過萬軍的營地,其實是杯水車薪。而營寨之外,浩浩蕩蕩,卻差不多兩千多吐蕃騎兵。

算過了兵力對比的差距,王中正渾身的冷汗都冒了出來,“韓機宜,不點烽火嗎?”

“區區賊軍,何止於此?”

點燃烽火是向東通報給朝廷,根本無濟於事。向西招援的信使則已經派出,還不如看看怎麽將對手解決。

吐蕃人來勢洶洶,到了渭源堡外,根本不事休整。主力稍停,而三百多前鋒便直奔南側的寨門而來。

劉源領軍正在此處。三百多蕃騎沖殺漸近,堅實的大地都在顫動。以他們來勢之猛惡,看起來十分脆弱的柵欄,說不定能一舉沖破。

比來敵數目略少的前廣銳將校們,則是看不出半點慌亂。無人號令,各自張弓搭箭,蕃騎尚未沖到營柵前,一陣箭雨便離弦而出。

這些都是怎樣的高手。

王舜臣的連珠箭術,韓岡看到了;劉昌祚的巨弓重箭,韓岡也看到了。近三百將校,無一不是精於弓馬,僅是轉眼之間,就把當先沖來的蕃騎射落了一片,人仰馬翻,飛揚的塵土之中,只有慘嘶悲鳴傳出,甚至沒能讓他們靠近柵欄。

前軍頓挫,後續的騎兵立刻收韁止步。最後只剩十幾二十騎,一時收拾不住,在箭雨中沖到了營柵邊。

劉源不知何時已翻出了柵欄外,一弓腰就殺進了這隊蕃騎之中。人馬紛亂,劉源一時間消失了蹤影。當他再出現時,卻不知怎麽就竄上了一匹戰馬,原本拿在手上的重斧,已變作一杆大槍在揮舞。長槍吞吐,轉瞬間,就把左近的幾名蕃騎都紮下馬來。

“此人武勇當不遜舊年的郭遵、張玉!”

城頭上,看著劉源大發神威,將來襲蕃騎一個個挑下馬來,王中正咋舌不已。

韓岡玄然一嘆:“可惜他是個罪囚。”

王中正神色微變,轉頭看向韓岡,眼神深沉,“韓機宜你是要保他的功勞……”

“不。”韓岡搖了搖頭,不可能的事他不會去指望,“身為朝廷命臣,附賊做反,能饒了他的性命,已是天子恩德。最多是免其過往罪愆,讓他的子孫不受他的拖累。”

“這倒沒問題。”王中正神色一松,雖然要看三代,但還是沒人太在意。張得一為貝州反賊王則寫,他的兩個兄弟照樣做官。他認同了韓岡的說法,“天恩浩蕩,若此輩有心改過,當無不允之理。”

前廣銳軍的將校們,猶在奮戰之中。

劉源揮舞著長槍,搶下了十幾匹戰馬,加上一開始騎手被射下來、戰馬還沒來得及逃回去的。轉眼就是三十幾人翻出營柵,跳上馬去。

殺人奪馬做得行雲流水,王中正在上面都看得目瞪口呆。

可畢竟這一隊宋軍人少,瞎吳叱和結吳延征也沒想過會太順利,單是發現渭源堡中兵力不足的情況,就已經很鼓舞他們了。

號角重新響起,剛剛正在修整中的蕃騎紛紛起步,沖著似是脆弱的營地,殺奔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