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九)(第2/2頁)

創立療養院,藥材乃是第一位。不過韓岡沒打算購買私人的藥材,直接向開封府要就可以了。東京城中本就有施藥局,為百姓免費診斷,並平價散出湯藥,所以藥材是不缺的。

諸立臉色微變:“難道要免費施舍湯藥?”

“那還不至於。”韓岡說道,“免費施藥那要看情況。給得起當然要給錢,實在給不起,也不至於將人丟出去。還是以人命為重。整體上要保證不折本。”

韓岡並沒有廉價賣出藥物、並免費醫治百姓的想法。要想讓一件事長久地維持下去,穩定的利益收入才是關鍵。不惜工本地好心施舍百姓,遲早會被嫌浪費錢的官員奏上一本,不是直接將之廢除,就是另外加捐向百姓攤派,絕不會從官員的俸祿中擠出錢來。

舍棄了利益的善行,從來就不可能長久,遲早會停止或是變質。

《孔子家語》中,曾有孔子批評弟子子貢的一番話。當時魯人多被賣到外國為奴,魯國由此定下法令,如果有人將在外為奴的魯人帶回,將會給予相當數目的獎勵。但子貢帶回一名奴隸後,卻推辭了賞金。孔子聽說後,就批評他這件事做錯了。

“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以施之於百姓,非獨適身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贖人受金則為不廉,則何以相贖乎?”——聖人所做的事,都是用來移風易俗,通過教導而讓百姓能夠仿效,並非特立獨行只有自己能做到。如今魯國富者少而貧者眾,若是贖人後領取獎勵被認為是不廉,日後又還會有幾人損害自己的利益而去贖人?

而結果也正如孔子所料,“自今以後,魯人不復贖人於諸侯。”

一心專注於利益,當然不是件好事。但視利益於糞土,而將道德標準擡得過高,又會有幾人能遵守下去?如今多少人高喊著君子不言利,可事實卻是偽君子一堆,真君子難覓蹤跡。

堂堂宰相,為十萬貫爭奪寡婦。榜下捉婿,也是明碼標價。說的和做的早就不是一路了!

韓岡始終秉持著有利才會有義的想法,療養院的制度要面向民間,而不僅僅局限於軍中,就必須成為一項可以賺錢的生意——醫者父母心,但醫生問診都是要收錢的,此亦是常理。

可就不知道他以此來推行療養院制度時,會不會惹來一片反對聲。

畢竟《孔子家語》在考據中是被人指稱為偽作,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中,原屬於經部,到了此時則降入子部,不再視為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

……想拿來做證據,也許還是徒勞!

……

諸立從韓岡那裏告辭出來,療養院的事他並沒有掛心多久。就算韓岡是免費施舍湯藥,虧的還是肖白郎。自家的本錢在地皮上,在糧行上,還有鄉中的田地上,生藥鋪的收益對自家來說只是略有小補而已。

轉頭他就得到了消息。昨天快入夜的時候,從東京城相府來人,進了縣衙中。說是王家的二娘子,也就是如今的知縣夫人,已經從關西到了東京,特來通知,過幾日就能到白馬縣了。

“這情況就不對了。”連諸霖都聽出了其中的問題,“傳遞消息而已,在縣中歇上一日又沒什麽關系,有必要趕得這麽急?昨夜到,今天早上就要趕回去。竟然還要準備馬車?!”

“而且來的人也太多了,這等口信,一個人來傳還不夠嗎?”諸家老三也說著。

諸立點頭道:“不出意外,不是相公家的兩個衙內,就是其他能參與公事的幕僚或是戚裏,必然是有大事要與韓正言商議。”

諸霖一聽,便俯身湊前:“要不要去知會東京裏的那幾位?!”

“不打探明白說得究竟是何事,說了也不會有人放在心上。”諸立搖頭。諸家雖然在白馬縣勢力廣大,但到了京城中,卻是一條小魚而已,“只有打聽明白,呈報上去才會有好結果。”

“怎麽打聽?”諸霖皺著眉頭。

諸立胸有成竹地笑著:“既然是來商議一樁大事,今日東京城內必然有什麽變動,豎起耳朵仔細聽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