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升平(九)(第2/2頁)

“而且礦山遍地都是,只要有人,就能開采出來。單是徐州利國監的出產,其實可以遠比現在要多。”

雖說如今的開采技術主要還是以淺層礦藏為主,但要滿足舉國上下對鐵制品的需求,卻已經足夠了。一副全套鐵甲不過二三十斤,一百萬套,才幾萬噸鐵而已,實際上一年的需要不過五分之一,一年有二十萬套就足夠了,即便加上日後要生產的鐵器,也不過需要五萬噸。

當然,以現有的技術條件,一年五萬噸鐵,其冶煉、鍛造的難度肯定遠遠超過後世,但只是作為原材料的礦石、煤炭,想要開采出足夠的數量來,還是沒有問題的,只要增加一點效率就可以了。徐州後世有名的利國鐵礦,韓岡又不是沒聽說過,只是他現在才知道“利國”二字來自於此時。那個產量有個零頭就夠了。

“但也要有人啊。利國監十六個礦坑,一年下來也不過幾千萬斤礦……”

“若本官記得沒錯的話,礦石從礦坑運出來,基本上都是用肩挑背扛的吧?”

臧樟點了點頭:“礦上哪裏有好路,到處都顛簸得厲害,別說馬車用不了,就是獨輪車都用不長,只能用人力來。”

韓岡抽出一張紙遞下去,這是他用炭筆畫的軌道和有軌馬車的圖樣,後面詳詳細細地用蠅頭小楷寫了上千字的說明。

臧樟低頭一看,頓時就疑惑地皺起眉頭:“這是……”

“這是我準備在礦山上用的有軌馬車,原理與雪橇車差不多。可以用在礦山處,也可以用在碼頭上。應該會比用普通的馬車要好許多。”韓岡吩咐著臧樟,“論起監中的匠人,你比我熟悉得多。回去推薦幾個合用的人手上來,看看能不能將這軌道和有軌馬車給造出來。到時候用在五丈河碼頭到監中的道路上,也省得用太平車來回轉運生鐵了。”

五丈河是運來徐州的生鐵的水路,每天都有船只停靠在軍器監的碼頭上,但碼頭離著興國坊雖說不遠,但生鐵、石炭等原材料的轉運照樣很是麻煩。韓岡早就有心鋪設鐵路,雖然還不可能用鐵,但用硬木為軌應該不會有問題。

“另外在監中,在輪軸輪轂的方面要加以懸賞。有軌馬車需要一個更為穩定的輪軸和輪轂,木質也可以,但若是能用鋼鑄、鐵鑄那就更好了。”

“下官明白。”臧樟沒有二話地就點頭,有板甲和飛船在前,韓岡不論說要造什麽,在軍器監中都不會造成疑議。

臧樟下去了,韓岡敲了敲桌子,又翻了翻隨身攜帶的小冊子,想起來還有炭火也是一樁亟須要解決的事。日後徐州利國監的鐵礦石產量上來了,木炭的數量恐怕就不夠用了。但改用煤炭,則煉鐵質地不佳。

韓岡記得後世煉鐵都是焦炭,不知是不是就是因為直接用煤炭會有什麽問題。不過以他現在的地位,命人煉焦也不會多麻煩,就當成燒木炭好了。每個地方的煤炭都要試一試,看看哪個地方的煤出產的焦炭更合適煉鐵,到時候通過水路轉運到徐州去。

想到這裏,韓岡忽然怔了一下,他記得徐州附近似乎也是有煤的,而且後世的蘇北皖北——也就是如今的兩淮——是遍地煤礦,靠著小煤窯發家的朋友,韓岡舊年也認識幾個。中國石油雖然不多,但就是煤多,千年前後都是一樣。

其實采掘也好,冶煉也好,這些都不能算是他的分內事,如果板甲局因為生鐵不夠而不能提供足夠的產品,責任算不到他韓岡頭上。各地的鐵監自成系統,又不歸他韓岡管轄,這是三司中的鹽鐵司的差事。

不知道如今的三司使元絳,會不會因為自己插手這方面的事務而心生不滿。不過韓岡想了一下也就放到了一邊去了,如果元絳當真因為職權被侵犯而與自己過不去,趙頊可不一定會袒護這位三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