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上)(第2/2頁)

“什麽?”旁邊的胖子沒聽清楚。

“沒什麽。”老行商搖搖頭,也跟著向眾人環繞的中心地帶張望去。

為了加快轉運速度,方城軌道這裏,甚至還給每輛車多配了四匹馬,總共十匹挽馬一起拉動沉重的貨車。雖然性價比上比只配六匹馬時要低上一些,但從單位時間的運輸總量上,肯定是要高出許多。

不過是再多三五百匹挽馬而已。韓岡身為轉運使,要弄到一兩千匹戰馬很難,但要調集一兩千匹挽馬可是輕而易舉。只要能在封凍前完成這一次的運輸任務,成本什麽的,完全可以丟到一邊去。

之所以要將時間卡得這麽緊,一定要在封凍前運完六十萬石綱糧,而不是幹脆放到明年開春再說,就是為了表現出軌道出眾的運載能力。三個月六十萬石,平平無奇,當年為了打壓京城的糧價,可是一個月不到就通過雪橇車弄來了二十萬石。

但一個半月不到的時間,就運送六十萬石綱糧,這個成果就能讓人目瞪口呆了,接近於汴河的運力,那就是給有軌馬車最好的廣告。

在外奔波的行商沒有幾個蠢人,雖然更深層的用意,他們限於信息不全的緣故,無法推測出更多。但當他們看到十匹挽馬拉著幾萬斤的糧食行駛在方城山中的時候,不會想不到,這樣的一條能比得上汴水運力的陸上交通線,對於商業流通能有多大的促進。

“其實這一次京西各大商號都派人來了,都想看看軌道到底能不能成事。”本地商人指了指站在前面的一個胖子——比這邊的胖商人還要圓上一圈,“前面的那一位是專從蜀中販藥材的慶余堂的胡掌櫃,這兩天,他來回坐了八趟車。看他現在的模樣,若是這一次當真能在冰封前將六十萬石的綱糧運抵京城,他們家的藥材日後只會走這條線了。”

胖子眼神深沉:“如果當真成事……恐怕三五年內,軌道和有軌馬車,就會遍及天下各路。”

“不知運費是怎麽個算法?”老行商問到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胖子和他的同伴都豎起了耳朵,靜聽回答。

本地商人明顯是打聽過了:“聽轉運司傳出來的說法,從鄂州或是江陵發往京城的貨物,連運費帶過稅的總花費,要保證在從揚州發往京城的同色貨物的三分之二以下,盡量讓荊湖、蜀中的貨物,不會比走汴水更貴。”

“當真?!”胖商人和他的同伴又是異口同聲。

“這還能有假?”本地商人對兩人的質疑有些不滿,“你們看著就是了。”

老行商眯起眼睛:“如果稅費加起來當真只有汴水的三分之二,算上節省下來的時間,還有長江上的一段開銷,恐怕荊湖和蜀中的商貨,日後只會走襄漢線了。”

“那不是當然的!?”胖商人興奮的搓著手,“蜀中運到京城的貨物,不論是藥材還是綢緞或是花果,運費一律比本錢都高。若是能剩下個三分之一……不對,從蜀中運出來費用的加上,能少五分之一。運一萬貫的商貨,運費就省了兩千貫……”

他舉著兩根胡蘿蔔似的手指,比畫來比畫去,下巴上的贅肉直抖著,盯著停在碼頭邊,被人圍起來的那列有軌馬車,兩眼直發光,仿佛上面滿載著的不是綱糧,而是一枚枚閃閃發亮的簇新銅錢。

貪婪的眼神狠狠盯著有軌馬車好一陣,轉回來,看著為他們解說了半天的本地商人,“啊,對了,還不知道老兄貴姓。”

“不敢當,免貴姓王,周吳鄭王的王,做些針頭線腦的小買賣。敢問兄台貴姓?”

“小姓李,木子李。這位是在下表兄,與老兄同姓。現在是在荊湖販米,但襄漢漕運既然開了,也有打算去京城走走。”胖商人作揖道,“今天可是多承老兄相告,幫了大忙了。”他看了有軌馬車的方向一眼,“看起來還有些時間,小弟做東,找個幹凈的酒家喝上一巡,不知老兄可否賞光。”

王商人推脫了兩句,就點頭答應下來:“在下就厚顏叨擾了。”

李姓的胖商人轉過來又看向老行商,“不知老丈高姓,可願同去小酌。”

老行商拱了拱手,道:“老頭兒姓路,路明。相逢即是有緣,得君相邀,不當推辭。同去,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