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啟昌運(下)(第2/2頁)

元絳也接口道:“且有陳繹這位翰林學士作陪,更不關中書的事。”

選派館伴使是按照國家的分量來的。陪遼國使臣的通常是翰林學士,高麗和西夏平級,再後面,就是真臘、三佛齊、回紇之流。翰林學士是天子私人,掌管內制,中書門下管不到學士院,只能管著外制的中書舍人。

呂惠卿笑道:“惠卿只是想知道如今遼國的朝堂上到底怎麽樣了。耶律乙辛害死了故太子,遼主遲早會明白過來。如果遼主處置耶律乙辛一黨,其朝堂必有亂局。攻打西夏,當是時也。”

“等到河北軌道建成,大名守軍兩三日內可達三關,遼人也不足為慮了。”元絳道,“眼下還是讓翰林學士繼續接待好了。”

“說得也是。”呂惠卿微微一笑。

各自低頭喝茶,靜了片刻,王珪忽而開口:“說起翰林學士,倒有件有趣的事不知你們發現了沒有?”

“什麽有趣的事?”元絳問。呂惠卿也放下了茶盞。

“最近幾年的翰林學士,有不少名諱從糸的。韓持國名維、陳和叔名繹、韓玉汝是縝,之前有鄧文約——綰。”王珪停下話來看看元絳,笑道:“厚之也是一個。還有楊元素,楊繪!可惜在韓玉昆身上栽了個跟頭。”

“這還真沒注意。”呂惠卿側過臉對元絳道,“厚之,的確是如此啊。”

元絳看了看王珪,又看看呂惠卿,道:“其實此事,元絳驚異已久。”

“此話怎講?”王珪和呂惠卿一齊追問。

“少年時,元絳曾夢人告之:‘異日當為翰林學士,須兄弟數人先後入禁林。’自思素無兄弟,疑此夢為不然。直到數年前,得除學士,同時相先後入學士院者,便是方才所說的幾位。由此方悟弟兄之說。”

王珪和呂惠卿兩人交換了一個眼神,心中皆是不信。但元絳話既然說出來了,也沒必要指著說騙人。

王珪笑道:“看來厚之能入東府,乃是上天注定。”

“聽到厚之的話,倒想起韓玉昆的事了。”呂惠卿與王珪有著一模一樣的笑容,“他的遇仙說不定是夢中所授,要不然這些年來,那位孫道人早就該出來了。”

“還真說不準。”王珪也點頭附和。

聊了一陣閑話,又該說正經事。

明天地方州縣就要封印了,等過了年後,而一般的朝臣,也只是正旦大朝會才要上朝。但中樞兩府就不肯能有這麽好的運氣了,得照常入崇政殿,而且夜中還要輪值。過年的一個月,總是事情最多的時候。

而開封府也是一般。

呂惠卿道:“許沖元剛剛接手開封府,接著就要過年了。今年年節時的城中巡夜,還不知他怎麽安排。”

“蘇子容之前已經安排好了吧?”王珪還記得蘇頌的安排,“他前兩天還上了奏本,依舊年故事,城中臨時增加一百二十七個潛火鋪。”

“希望能管用,今年的火災能少一點就好了。”呂惠卿想起開封府每到冬天就緊張起來的樣子,不禁心生感嘆。

元絳經歷過的火災更多:“沒有就最好了。”

王珪搖搖頭:“開封府每逢過年,都少不了有火災,不指望沒有,只要能少一點就夠了。”

說幾件正事,跟著就又說兩句閑話,過年前的議事,總歸是有幾分悠閑。用了一個時辰,對幾件重要的公事進行了溝通,三名宰輔就準備分頭回自己的官廳去。豈料外面通報,檢詳樞密院兵房文字薛昌朝帶著名通進銀台司的小吏在外求見,說是有要事通傳。

三人心中起疑,一齊坐下來,招了薛昌朝進來。

薛昌朝進來時還是領著那名小吏。在三位宰執面前,小吏就有幾分慌張,張開口要說話,卻結結巴巴地不成語調。

“怎麽了?”王珪皺眉問道。

“慌什麽!”呂惠卿呵斥了一聲,問薛昌朝,“出了何事?!”

小吏被兩位宰執呵斥得舌頭打結,慘白著臉半天也說不出話來。一同進來的薛昌朝,代他出來說話了。聲音不大,卻讓整個政事堂正衙都安靜了下來,“通進銀台司消息:雄州急報,遼主駕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