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五)(第2/2頁)

聽過胡義的轉述,韓岡問,“明白了沒有?”

王舜臣竭力抑止心中興奮,點了點頭:“哪裏還能不明白?!”

王中正的話一點都不委婉,沒有彎彎繞的說辭,王舜臣又不蠢,怎麽可能聽不明白。

前一次,靠著韓岡的推薦,王中正以趙隆、苗履為部將,一舉平定了茂州叛亂。這一次也是一樣要借助韓岡的力。而韓岡推薦的,正是王舜臣。當然,這個胡義也多半一樣能沾了光,要不然王中正也不會細問他的身份來歷。

“王中正會願意分兵涼州,多半也是知道這一仗不是那麽好打,靈州的功勞也不好掙。六路約期齊集靈州城下,說著簡單,但實際上只要帶過兵,就知道這樣的計劃根本是一張廢紙。前後差個幾天,就能有各個擊破的機會。”

王舜臣皺眉道:“六路伐夏,其中兩路合兵,都能與黨項人一較高下。所以王都知才會兼領秦鳳和熙河兩路,而涇原路也要受環慶路的高總管節制,河東路的兵馬同樣是得配合鄜延路的進兵。說是六路,等到殺到靈州城下,其實等於是三路。”

韓岡搖搖頭:“不能這麽算。河東路地理上相隔太遠,從一開始就只能跟著鄜延路。而熙河、秦鳳的主帥是王中正一人,也沒有可爭的,到了黃河肯定會合兵。唯獨涇原路和環慶路,僅僅是節制而已。從沒有說,涇原路要等環慶路,或是環慶路要等涇原路。到時候,說不定就會被各個擊破。”

“苗總管是高總管的人。”

“都是一路兵馬副總管……誰是誰的人?眼下他們可都是平級的大宋臣子。”韓岡笑問道,其實王舜臣自己都是說得猶猶豫豫,原本是老實聽話的下屬,但地位高了之後就平起平坐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哪個沒見過。

王舜臣振奮起精神:“有板甲、斬馬刀和神臂弓護身,又有飛船監視遠近,西夏的鐵鷂子拼不過官軍。”

“黨項人愛用詐術,從繼遷開始便是如此,也就是前些年氣焰囂張時才會蠢到沖擊軍陣,眼下可不會再犯傻了。”

在冷兵器時代,一副上好的鐵甲,對士兵的戰鬥力能起到倍增的作用,再加上斬馬刀、神臂弓的普遍配發,讓列陣之後宋軍步卒能輕易擊敗大遼和西夏兩國的精銳部隊——但這要加個前提,得讓遼夏兩國的騎兵自己犯傻往軍陣上撞,而不是憑借優越的戰場機動能力直接繞開宋軍軍陣。

同樣的道理。此時的西軍,擁有絕不遜於契丹的宮分、皮室那樣的精銳部隊。任何兩路合力,都有跟西夏一較高下的實力。縱使鄜延路和河東路因為瀚海阻隔不能及時趕到靈州,只憑剩下的四路,也足以堂堂正正地擊敗西夏——只可惜,要想讓黨項人打一場堂堂正正的戰爭,除非興慶府上上下下都變了白癡。

王中正來了又匆匆走了,離開的時候順便將王舜臣一並帶走。說服了天子讓王舜臣戴罪立功,是王中正給韓岡的人情,而韓岡的回報,就是讓王舜臣幫他奪下涼州。

不過韓岡和王中正私下裏的密約並不僅僅是對王舜臣說的那些。

打通了絲綢之路的主線,之後還能有開拓西域,恢復漢唐舊疆的好處。到時候王中正若是想過一過班超、張騫的癮,韓岡也是要出來支持他的。

話說回來,韓岡本人也樂於見到西域被收復,絲綢之路重新掌控在中原王朝手中。他並不在乎究竟是誰奪取的,就是閹人也一樣。

在黨項人控制河西走廊的時候,由於盤剝太甚,許多回鶻商人都改走絲綢之路的南線,從青海湖畔繞行,董氈繼承父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的財政都是靠回鶻商人的過路費來支撐——不過如今的董氈,已經利用棉花、油料乃至可以替代食鹽的鹹魚發家致富,對於過路費的依靠小了許多。

有了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的收益還是小事,對熙河路的幫助卻是實實在在的。

隨著天氣一天比一天更熱,種諤領軍回到出發地,戰爭的籌備也還在繼續,而到了快入夏的時候,來自遼國的使臣帶來了一封強硬的照會,與之同來的還有二十萬鐵騎抵達鴛鴦濼的消息。

“這可不是夏捺缽該來的地方。”韓岡在崇政殿上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