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下)(第2/2頁)

李憲的眉頭皺得更厲害。陣亡了一成,加上受了重傷的也為數不少,這兩個騎兵指揮一時間都失去了戰鬥力。而能讓八百騎兵吃了這麽大一個虧,對手的規模不會小——當然也不會太大,否則折可適也就回不來了。

“到底是在哪裏遇敵的?賊人有多少?打得是什麽旗號?速給本帥細細道來。”

“是在受命出發的第三天,離地斤澤快四十裏的地方。當時由於快到地頭了,天色又是將晚,都想著早一步趕到地斤澤。卻沒想到突然就遇上了賊軍。幸好是放在外面的探馬先期撞上,讓我等有換馬著甲的時間,否則就情況就不會向現在這樣了。不過賊軍有兩千騎,折承制見敵眾我寡,加之賊人又是養精蓄銳,利於久戰。便身先士卒,率我等反沖敵陣,一番鏖戰之下,賊軍遠遁,而官軍也折損不小,折承制都受了傷,只能退了回來。”

折家的這個軍官說得前後條理分明,但顯然就有人不相信,“這不可能,地斤澤才多大,囤積不下一千兵馬!”

“若只是一千鐵鷂子,官軍八百甲騎,絕不會連主將都是受傷。”折家軍官反駁道。

“將種不是疏忽了嘛……”有人嘲笑道。

“你!”曾經被郭逵稱贊為將種的折可適,顯然在折家很受看重。折家的這位軍官登時就義憤填膺,眼睛瞪了兩下,卻又轉成了冷笑,“我家承制再是疏忽,好歹還能掙下換馬著甲的時間,可不會在葭蘆川連盔纓都丟了!”

熙寧四年,鄜延路進築羅兀城,河東路派出去配合築堡,希望將防線向北推進百裏,並將河東、鄜延兩路聯系起來的行動,卻因河東軍在葭蘆川被伏擊而宣告破滅,最後此役以失敗告終,便是肇因於此。

如今在帳中的一眾將校,倒有一多半經歷過當年的慘敗。丟盔棄甲的經歷,至今還銘刻在心。聽著折家人的諷刺,一個個臉色就難看起來。

“黨項人藏兵的地點不只是地斤澤。”高永能出言緩和,“地斤澤左近,綠洲也有三五處,不是綠洲的沙中草場、灌木,則數目更多。”他頓了一頓,“擠一擠的話,兩千人馬沒問題。”

高永能發話,帳中眾將校都不敢再議論,只能等著主帥李憲的訓示。

“兵多兵少其實無關緊要,關鍵的是,沙漠中的確有賊軍。”李憲笑了一下,“想來不會有人認為這一支賊軍是學著李繼遷在沙漠中躲避官軍,等待日後復興西夏的吧?”

幾名將校附和地笑了幾聲,就聽高永能道:“這當是西賊用以亂我糧道的奇兵。”

李憲點點頭:“當也不會有其他作用。”

沒有哪位將帥會一門心思地在城頭上等著敵軍過來決戰。即便西夏的太後、宰相和一應重臣,都將反敗為勝的希望放在了靈州,但用來威脅宋軍後路的奇兵卻絕不會少。以正合,以奇勝,這才是兵法正道。

以沙漠中水草的數量,黨項人能藏在其間的兵馬很有限。但就像之前高永能所說的,幾個綠洲加起來,也差不多能有兩千騎。用對了地方,在千軍萬馬的戰場上足以扭轉戰局,放在後方騷擾糧道,也能讓十萬大軍的主帥難以安寢。

“騎兵來去如風,想攔住他們可不容易。”一名中年的將校提醒道。

“所以我們去安慶澤【今烏審旗】!”

安慶澤正處在沙漠之南,夏州之北,從名字看就知道是一水草豐茂的地方。

不用李憲多解釋,眾將都能明白去安慶澤道理。

長途奔襲和長時間的騷擾對戰馬腳力的消耗都很大,都需要水草優良的地方落腳,否則也就出戰一次兩次,接下來就沒用了。在荒漠之上,適合騎兵的落腳地也就那麽幾處,安慶澤是其中最大的一處。守住安慶澤,再設法用糞尿或是毒藥毀棄其他幾處,這一支鐵鷂子也堅持不了多久。

李憲環顧眾將,“如果沙漠中的西賊南下,騷擾我官軍糧道,我堂堂河東王師,就在安慶澤堵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