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六)(第2/2頁)

外地也許要差一點,但在京城中,文風薈萃,百萬軍民中倒有一多半的男丁能識文斷字,女子也有三成在幼年時學過《女則》、《女戒》、《女論語》,雖說絕大多數人——甚至可以說其中的九成九——學問並不精深,只是認得三五百字,背得《論語》和《千字文》,但連正正經經的家信都寫不好,可是看懂小報上的文章,連估帶猜的,倒是不會有什麽問題。而且小報讀得多了,認字的本事也能有所長進。

數以十萬計的識字之人,讓這些小報在京中活得有滋有味,甚至於京城周邊的造紙作坊,也變得一日多過一日。這些年來,要不是一眾小報還沒有變成傳播謠言的揭帖,早就給朝廷禁了。

但小報發行的之多之廣,也頗讓人為之忌憚。在京城流行的諸多小報中,《蹴鞠快報》的發行量是最高的,據說這份三日一期的小報,每一期都能賣出兩萬份。當這樣的一份純粹以聯賽賽報為主打的小報,在頭版的位置上刊載一場斷案的新聞,在京城之中所能引發的風浪,可想而知。李定就算只看這份《蹴鞠快報》,也知道南順侯府眼下究竟會是一個什麽樣的情況。

齊雲總社是想要在結果出來之前,在京城百姓們的心目中先一步造成既成事實。

但事情不是這麽簡單。由此帶來的風波,只會愈演愈烈,最後形成一場讓禦史台無法扭轉的風暴。

這是誰的聲音更大的問題,這是誰能代表更多人說話的問題。

就像肇事者的身份被確定為南順侯李乾德一樣,當《蹴鞠快報》開始在報紙上刊載審案的新聞,整件事的性質變了。

如果事情繼續發展下去,引領民間輿論、甚至士林風氣的不再是他們這些言官清流。

過往多少重臣敗在掌控士林的清流的言談之中,控制了士林,就是讓天下言論只能發出自己想讓人聽到的話。可是一旦這柄刀子給外人搶走了,那麽清流和士林的地位也將會一落千丈。

“要不要幹脆遣人將齊雲總社給封了?……朝廷還沒定案的事也是他們有資格說的!?”一名禦史提議道。

李定從張商英手上拿過報紙,將頭版上的那條新聞從頭到尾地又仔細讀了一遍,最後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報紙上的報道本就沒留下一點破綻。

這快報上一點也沒提定罪兩個字,只是說開封府昨日初審,其結果已報請朝廷復核。完全看不到扭曲誇大的成分。一看就是公平公正的報道,甚至沒有因為李乾德的身份而大做文章——在李定眼中,這是極聰明的做法,與其灌輸,還不如讓其自己去想,這樣得出來的結論才會根深蒂固,讓他人無法動搖。而齊雲總社,當然也會在人們的心目中,擁有更加權威的分量。

別的不說,在這份快報背後可是齊雲總社,而齊雲總社背後,則是數以百十計的皇親國戚和一幹豪商,這背後的勢力則驚世駭俗。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就去將齊雲總社給封了,等於是給了齊雲總社後面的諸多豪門一個結結實實的把柄。到時候,在禦史台中,提議的、執行的,全都要給人捏在掌心裏面。

既然他們敢公然公布案情,肯定也必然是做好了一切的應對準備。從天子的角度來說,他是不會介意多一個了解民間民生的通道,禦史台的攻擊,只會被皇帝毫不在意地丟到一邊去。

李定沉吟了好一陣,最後點起了一名吏員,“去南順侯府,看看有什麽動靜。”

“只是去看看?”張商英不滿地問道。這個時候,可是需要切實的行動。

“只能先去看看,哪裏還能做些什麽?”李定反問著,讓張商英等台官啞口無言。眾目睽睽之下,多少雙眼睛盯著,禦史台也不敢去作威作福。

“不能就這麽了結!”一名禦史大聲叫道。

“不會就這麽結束。”李定給了很肯定的回答。他可不想看到禦史台的職權在自己手上被削弱,“日子還長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