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四)(第2/2頁)

蘇頌也笑道:“將鏡筒造得有海碗大小,放在屋角,都不會有人認出來。”

對於何為千裏鏡,世間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只要能觀遠,肯定就可以算進來。但千裏鏡的結構,在世人心中是有定式的,前後都是透鏡,形如長棍。

而反射式望遠鏡的結構迥異於之前的折射式望遠鏡。與此前的千裏鏡,那是獵弓與硬弩的差別。只要不明說,很少有人能知道這是千裏鏡的變種。而且兩種望遠鏡大小有別,反射式望遠鏡不比折射式的那般容易用到軍事上。

私藏硬弩是重罪,但家裏藏個七八張獵弓,也不會惹來官司。之前的禁令,完全可以以此來糊弄過去。就算有人知道了後出首告官,也有得嘴皮子仗可打。只要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向皇後也肯定得給他韓岡一個面子。

“不知子容兄手上可有了實物?”韓岡問著蘇頌。

“早在千裏鏡被禁之前,就有了這個想法。但前段時間禁令管束得嚴,終究還是不方便拿出來。而且要磨出合用的凹面鏡來,不容易啊!”

“說得也是。”韓岡點點頭。

要磨出能用在望遠鏡上的鏡片,的確不容易。

銅鏡如果打磨得好的話,並不輸玻璃銀鏡多少,只是很容易就因氧化而模糊,不得不重新打磨。平面鏡如此,凹面鏡的難度當然要更高上一層……確切地說,是幾倍!難度要高上幾倍。

不過理論上是不會有問題的,只要有能工巧匠來制作,剩下的就是人工、時間和金錢的投入了。而且看蘇頌的態度,肯定是有了實物。

“既然結構不同,就不能叫做千裏鏡了。不知子容兄打算起個什麽名字?”

“叫望遠鏡好了。”蘇頌看看韓岡:“玉昆你過去曾經提過這個詞吧?”

韓岡微微皺眉。那是他過去曾經說漏口的話。畢竟千裏鏡叫著不習慣,偶爾的,他會在不經意間說出望遠鏡這個詞。至少在蘇頌看來,韓岡應該是早就發明了千裏鏡,因為擔心私習天文的禁令,才沒有讓人去打造。

就算現在,私習天文的禁令依然存在。但對於他們這等以博通而知名的高品儒臣來說,所謂的禁令有等於無。蘇頌和韓岡也只擔心才頒布不久的千裏鏡禁令,而不會去擔心一百年前由太宗皇帝頒布的禁條。

“這樣好嗎?畢竟是子容兄發明的。”

“有什麽不好的。而且比千裏鏡更貼切。按宣夜說的說法,日月星辰都在億萬裏之外,區區千裏,又能看得到什麽?”

蘇頌收起圖紙,“不過望遠鏡還要玉昆你的支持。京城中的匠師,還是你說話管用。”

“刊載在《自然》上如何?這第一期必須要有個重頭戲,這望遠鏡可比我那幾個小實驗的分量重得多。”韓岡說道,“雖然不能畫出詳圖,如果只是說明一下原理,當不會犯忌。”

蘇頌沉吟了一下:“也好。”點頭後,卻又道,“不過玉昆太自謙了,光是明晰空氣的組成,就不是望遠鏡能比的。氧氣、氮氣……造字造詞,卻又貼合無比。玉昆,你可是夙慧天生啊。”

韓岡搖頭苦笑,“不敢當。”

要不是沒辦法,他也不想欺世盜名。剽竊詩詞,他當然是不屑於此。但一幹理論和發現的名聲,偽托於誰都不方便,只能用自己的名望來壓陣,才是最方便宣揚和推廣的手段。

韓岡和蘇頌這段時間正在籌備一個期刊,刊名為《自然》。名義上是為了更好地搜集藥典上的資料,吸引天下識者為之參贊。但實際上,天文地理、自然萬物皆可以包容進來。

初定是一季一期,日後隨著投稿的人多了,也可以漸漸縮短時間。若是能在全國的範圍內,促進沙龍形式的科學研究團體的出現,絕對比韓岡在這裏一個人殫思竭慮要強得多。

到了明年上元節後,《自然》就要正式發刊了。原本是準備憑借韓岡帝師的身份,來對抗趙頊對新學的偏袒。但現在天子病重垂危,那就更不需要擔心來自上面的壓力,氣學的聲勢也將隨著《自然》一刊的發行,慢慢漲起來了。

隨著暮鼓,放衙的雲板聲響了起來。

蘇頌站起身,“好了,這件事就先這麽定下吧……玉昆當還有事吧?”

韓岡點了點頭,他要去城南驛一趟,見一見王安石。

既然天子給王安石封了平章軍國重事的差事,肯定也已經給王安石賜了第。不過今天是不可能立刻就搬家。

有些事還要早一點商議妥當才是。

……

“三叔自請出外?”

也就在這個時候,了解到了昨夜發生的一切,面對韓岡的信口之言,趙頵終於有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