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九)(第2/2頁)

宋賢是廣信軍轄下的都巡檢使,李信之下的第二人,他主動詢問,“鈐轄打算怎麽做?”

“我們出戰!”李信眼神更加犀利。武將們的反應都還算平靜,甚至有幾個年輕的都是一幅躍躍欲試的表情。

李信就任廣信軍知軍之後,就陸續選拔了一幹能力出眾的軍中子弟,任命這些人參贊軍務。李信的本意是依照韓岡的心意建立一個參謀部,同時也打算通過這些軍中子弟了解一下本地和本軍的詳情。換做其他外來的將領,打壓當地勢力還來不及,但李信他本人的背景、地位、能力、功績和聲望在,完全不擔心被架空。加上李信本人手腳大方,從不克扣軍餉來中飽私囊,只是一心練兵,倒是一下就拉攏住了一群希望有所作為的年輕軍官。

方才說話的司戶參軍遲疑著,反對道:“知軍,如今城外遼軍勢大,當是得以守城為上。”

“話的確如此,我也打算暫以守城為重。”李信頓了一下,“不過也不能任遼軍放肆,趁其主力未至,給他們當頭一棒。人馬、軍備都已經做好了準備,李參軍不需擔心。”

另一位文官則質疑道:“可依照方略,遂城兵馬一開始只需堅守,待遼軍南下後,再北進才是!”

“如果想堅守的話,除非被圍困一年半載,否則絕難攻下遂城。但遼軍南下,我等守邊有責不說,總得試試對手的成色。若是我等連城也不敢出,豈不是讓他們小看了?”

廣信遂城並不是中原腹地或是江南水鄉的那種城防脆弱的城市,而是河北有數的堅城。是河北防線的前沿要地,在對遼方略中,更是反攻入遼境的出發地。在河北西路,是數一數二的堅城,不亞於同在邊境線上的雄州城、霸州城。

如果要防守的話,李信完全可以安然高臥,什麽事都不需要操心,將事情隨便交給哪個部將就足夠了。

說起來,只要河北的城池,都給修得跟鐵桶一般,守將如果有決心堅守的話,沒幾個月別想攻下來。舊年的貝州王則之亂,官軍占盡了人力優勢,城中叛軍也只是烏合之眾,照樣是費盡氣力用了近一年才攻下貝州——雖說此事跟當時河北軍軍力廢弛,以及平叛的主帥軍事才能有關,但也可見河北城防的堅固。而且貝州並非邊州,不過是河北內地一中州罷了。

即便邊境諸城,因為澶淵之盟的緣故,被禁止增修加築,即使修座城門,遼人也會遣使來質問。可歷任守將都會想方設法找空子,整修城防體系,而朝廷也不會為此而吝嗇錢糧。

但這樣的悶守,並不合李信的性格,就像他的說法,總得先試一試成色。

“宋賢,在我出戰後,你配合聞通判來守城!”

“巡城之事,交給梁安國。若城中有異動,殺!”

“周和,習玉。你二人率本部隨我出城!”

“秦繼忠、康肇,你二人帶所部馬軍一並出戰!”

“選鋒也隨我出戰。”

李信幾句話就將任務分派下去,其實一切都做了預案,只要稍作修改就可以了。

一名名將校領命而出,李信回頭對一言未發的通判道,“現在犯我廣信的遼軍有萬余騎,如果我等不出城,他們必會分散開去劫掠鄉裏。只為百姓,也得出城一趟,拖上半日也是好的,也能讓更多的百姓逃生。”

李信都說到這一步,通判也沒有辦法了:“使君有多少把握?怎麽才五個指揮,實兵一千六七。”

李信笑道:“我不會離城太遠,不然被圍住就回不來了,只是要吸引遼軍來圍城。人少一點,正好調動,戰事不遂,退起來也方便。”

“還望使君小心為是!”

“要小心的是遼人!”李信沉穩的聲音中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