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一)

折可大一陣感慨,然後恢復過來,“方才機宜說了有事吩咐,不知為了何事?”

“是留通判的吩咐。”張儉拉著折可大往北門走,“你可知道韓樞副的那個親信,就是前兩天往北去的那個。”

“嗯。說是要傳話忻州,並聯絡代州被打散的官兵。”對於韓岡派出去的這位親信,折可大頗有期待,隱隱地也有些佩服:“希望他能做到。”

“若他能做到,這一回攻入河東的遼賊多半就回不去了。”張儉低頭看著腳下,忽然沉聲,“閣門,你可知道,這一戰在朝廷看來,其實是在所難免的。”

“此話怎講?”

“澶淵之盟已有七八十年,人心懈怠,對當年宋遼連年鏖戰以至兩敗俱傷的舊事都忘了差不多了。這一回與遼國之戰在所難免,不在今年,就在明年後年,逃不掉的。不過這一戰也是機會,至少要打出三五十年的太平時日來。若能再出一個澶淵之盟,對兩國百姓也未嘗不是一樁幸事。”

“這話是誰說的?”折可大立刻變色追問。這話張儉說不出來,就是張儉代為傳話的留光宇,區區一個通判,也不可能有這麽大的口氣!

張儉瞥了折可大一眼:“是韓相公的信上說的。”

“是樞密相公?!”折可大驚問。韓岡寫信給留光宇了?

“不。”張儉搖頭,“是韓子華韓相公。”

“原來是這個韓相公。”折可大恍然。

文武高官在民間不是相公就太尉,但在官場中想得人喚一聲相公,至少得是兩府中人,而真要計較起來,卻只有宰相才能稱相公。韓絳這個相公可比韓岡的樞密相公成色要高多了。

不過河東、太原面臨危局,現在一說韓相公,城內的軍民官吏十個倒有九個半會認為是韓岡。至於韓絳,絕大多數百姓根本就不知道有這號人物。

但韓絳終究是身居雲中的大人物,折可大不敢不敬,“韓相公怎麽會給留通判寫信?”

“你不知道?留通判跟韓子華相公有親啊!”張儉一臉驚訝,“而且這留通判還是韓樞副的同年。”

“同年的事我知道,跟韓相公有親還是第一次聽說。”不過折可大現在並不關心什麽親戚關系,王克臣還是外戚呢,英宗皇帝的親家,又怎麽樣?只是他又感嘆起來,“想不到朝廷是這個想法。”

“這是兩府內外共同的判斷。事有緩急利弊,但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因勢利導,緩可急,急可緩,而壞事也可變成好事。”

折可大深吸了一口氣,又緩緩吐了出來,終究是宰相。縱然上有王安石,下有呂惠卿、韓岡,讓身為首相的韓絳在政府中不是那麽起眼,可這份見識不愧是宰相之才。

他神態恭謹,虛心問道:“韓相公在信裏有說些別的嗎?”京中相公私信上的內容都能知道,明擺著就是留光宇本人透露出來,要張儉轉告的。

“倒沒有別的話了。只是讓留通判一切聽另一位韓相公的。”

折可大沉默了一瞬間,“……留通判可是有什麽吩咐?”

“沒別的,留通判說了,今晚若無事,請折將軍你過府一敘。”

折可大沒猶豫,立刻點頭:“只要無事,下官必至。”

話聲剛落,卻猛地聽到前方一片聲地在喊,“遼賊!遼賊!”

“城外來了遼賊!!”

聲音淒厲,如夜梟慘嚎,讓混亂的市井頓時安靜了下來。

“只要無事……”折可大一聲暗嘆,看了看愣住了的張儉,“怎麽可能無事!”

寂靜僅僅維持了一瞬間,前方隨即湧起一片人浪,街道上雞鳴犬吠,騾馬相嘶,哭聲喊聲一片沸騰。

人們你推我搡,縱然北面還有高高的城墻,城門也早已緊閉,但街上的行人還是像是沒頭蒼蠅一般亂沖亂撞,最後變成了向南逃竄的浪潮,直沖正走到街口的折可大、張儉而來。

折可大的親隨見勢不妙,猛地拔出了腰刀,三五人殺氣凝聚,卻像是中流砥柱一般,讓人流一分為二,從身旁湧過。

張儉看著兩邊的混亂,雙唇都失去了血色,怎麽亂成這副模樣了。要是遼軍現在攻城,一天半日就能給破了城去。

折可大臉色陰郁,左右看看,然後轉身跳上馬。

“閣門,哪裏去!”張儉驚聲大叫。

“去府衙!”折可大一聲怒吼,揮空一抽馬鞭,分開人眾,潑剌剌的蹄聲便往府衙方向奔去。

雖然他不想管事,也不當管事,但自家的性命,折可大並不打算放在那位王經略手裏。憑自家的家世聲望,再借一下韓岡的虎威,折可大相信自己在這個時候當能壓得住陣腳。

“二十天!”

一聲暴喝聲震府衙,讓如旋風般沖進府衙的折可大驚得停了步。就在院中,望著大堂內,那是自從來都不會高聲大氣的王經略嘴裏發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