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為慕升平擬休兵(一)(第2/2頁)

“耶律乙辛開了什麽條件?”

王中正匆匆一覽,然後擡頭對皇後道,“遼人的條件是在歲幣上增加五萬兩銀,五萬匹絹,而他們願意退回開戰以前的國界處。”

“就只要增加十萬匹兩銀絹?沒別的條件了?”

“其實就是要拿代州換回興靈和武州,日後一如舊日盟好。”

向皇後沉吟著,輕輕眨著眼,右手支著下巴。

恢復舊盟,一切如初。也就是拿剛剛打下來的興靈和武州換回代州失地,然後該給歲幣的照樣給歲幣,還要多加十萬。

從土地上看,這肯定是虧了。可代州的價值有多重要,向皇後這段時間已經聽得耳朵生繭。

之前朝廷在接到易州之敗的戰報後,重新劃定的談判條件,也差不多就是這樣。宰輔們無論如何都不會願意身負汙名,去委曲求全。能一切如舊,已經是他們能夠接受的底限。而耶律乙辛開出的價碼,只多了十萬匹兩銀絹的歲幣。

只是本來朝堂上已經決定征求過呂惠卿和韓岡的意見後,就遣使北上,結束這一場戰爭。可卻是耶律乙辛出人意料地先派了人來。

“澶淵之盟是真宗皇帝先派人去說的吧?”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沉默,向皇後開口問道。

聽著向皇後的口氣,王中正覺得自己明白了:“是。真宗皇帝遣去議和的是曹襄悼【曹利用】!”

“慶歷增幣也是仁宗皇帝先派人去的吧?”

王中正回答得更快:“回殿下。當日派去的是富相公。從澶淵之盟的二十萬匹絹、十萬兩銀的歲幣基礎上,增加到三十萬匹絹,二十萬兩銀。當時西賊亂陜,仁宗皇帝也是迫不得已。”

向皇後的聲音更認真了:“這一回是遼國先派人來議和吧?”

“當然。”王中正賣力地點頭,差點將帽子也磕下來,“幸有殿下主持大政,才逼得遼賊派人來乞和。”

“這不是我的功勞,在內是兩府支撐朝政,在外是韓、呂、郭三位樞密鎮守邊防。”向皇後搖著頭,她不會那麽天真。

“請和之事,是哪邊弱一點,就是哪邊先派人來。過去兩次,都是遼強宋弱,所以都是大宋先派人去。這一回遼國勢弱,呂惠卿指揮西軍占了興靈,郭逵雖然攻打易州不成,但也穩穩守著邊境。而韓樞密更是一舉將遼軍逼得只剩代州,還順手奪了武州回來。這樣的局面,開口就要增加十萬銀絹?”皇後的眼神一點點地陰沉下來,最後猛地一拍桌案,“這不是明擺著欺負吾是婦人嗎?!!”

其實這十萬銀絹的歲幣,只要選對了人,是可以爭下來的。王中正動了動嘴,但終究沒有把話說出來。

皇後是宰相門第出身。怕是從來沒買過東西。可即便再不曉事,也該知道報價和實際底限的差距有多大啊。且就在幾年前,皇後就曾經在最近處看見過的遼人的要價和最後簽訂協約之間有多大的差距。耶律乙辛要求增加的十萬匹兩歲幣,真正說起來,不過是討價還價的籌碼罷了。換個會揮斧頭的,砍到遼人返還五萬銀絹回扣也不是不可能啊。

“殿下,此事事關重大,當速招兩府入宮商議。”王中正將責任推給了兩府。

只是這話讓宰輔們說去吧。到了王中正這個地位,想要再往上升一級半級,在生前就坐上夢寐以求的節度使,就不能開罪兩府。有時候多一句嘴,就能讓那些小心眼的文臣記上一輩子。

向皇後點了點頭,但猶豫了一下,又搖了搖頭,“還是明天吧。夜中招宰輔入宮,不知道的還以為出了什麽大事。”

這是喜事啊,就是該及早點傳遍京城才是正理。可這話怎麽跟皇後說?幾名大貂珰同時低頭保持沉默,還是不要自作聰明的為好。

“不過還是要人去問問韓、郭、呂三位樞密。問問他們是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