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三)(第2/2頁)

武學的成員並不是以武將為主,而“使臣未參班並門蔭、草澤人並許召京官兩員保任”,沒有品級的為入流武官,無法得到蔭補的官宦子弟,甚至是白身的平民,只要有京官推薦,就能進身武學,至少得到考核入學的機會。

但就是因為需要有京官以上的文臣保薦,使得許多有能力的底層武官無緣武學,反倒是一些無能之輩,依靠家中的背景,被薦入學中。

縱然武學的畢業生能夠被選派為小型寨堡的寨主、堡主,但有根基的將門子弟,不需要經過武學,也能升任。而沒有根基的武學畢業生,也沒人敢把重要的職位交到他們手中。自從熙寧五年武學重啟,到如今已近十載,可陸續畢業的武學學員,在這十年間的頻繁戰事中,卻都沒有什麽出色的表現。

“那兩人偌大的名聲不過是事後空談得來,要是應敵破賊都是動動嘴皮那麽簡單,家嚴也不需要日日殫精竭慮,鎮日坐守在政事堂中,唯恐戰局有所變動……不過是馬謖、趙括之流。”

“邢恕也聽說過。就是韓玉昆本人,也是在說:退敵逐寇,不在奇謀,只在用心。”

蔡渭想了一想,用力地點了點頭。

他看過樞密院與河東置制使司之間往來的文書。遇賊兵當如何,守關隘當如何,行軍當如何,運糧又當如何,樞密院提出的每一條條款都把戰事中要注意的細節都提點到,而置制使司中的幕職官以及韓岡本人的幕僚,都要負責其中的一個部分,並給予朝廷一個讓人信服的回答。

從行軍到食宿,從武器到甲胄,從寢具到醫藥。光是要安排十萬人馬的衣食住行,就能把人弄瘋掉,除此之外,更還要作戰。

邢恕不比蔡渭,有個好爹和好嶽父。而且他為了自己的名聲,近來也少進蔡確的宰相府。所以沒機會看過樞密院和置制使司來回遞送的文牘,但當年西夏猖狂時,針對陜西緣邊各路的防秋事宜,朝廷都是說了又說,那些舊文牘,他倒是見識過——劃一指揮八,檢舉指揮十一,僅僅是防秋事,其所慮之處,已是無微不至。

但這並不是樞密院授陣圖遙控前線將領作戰,雖然太宗皇帝和今上都喜歡玩這一手,不過在西府中,明智的重臣還是占絕大多數,都只會是指示需要注重的方向,具體的戰術安排,朝廷不會幹預,而是交托給前線的將領們。

“不說這些了。”邢恕見蔡渭沒有談論這方面的興致,便改了話題,“現在戰事已了,就不知呂、韓二位,哪一位能先進京了。聽說呂樞密已經在運作了。”

“韓樞密也不輸人。”蔡渭笑道,並不隱瞞蔡確私下裏跟他說的話,“他可是要求朝廷移民忻代,以保河東北部早日安定。”

邢恕也聽說了這件事。

韓岡用不再追索叛臣為代價,逼耶律乙辛放棄對武州。河東在北線多了一條可以通行的道路,河西的麟府諸州與河東本土連接得也更加緊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從此以後河東多了一個必須設重兵防守的戰略要地。尤其是武州的山勢走向,有很大一部分是對北方敞開了大門,實際上想要守住,其實不容易。

要想做到這一點,只有一個辦法——遷民。

代州、忻州急需更多的移民。武州也同樣需要。

“以韓玉昆之言,忻代武到底要多少戶?”

“至少萬戶。”

武州群山匯聚,真正可用的土地只有河畔的谷地,規模很小,最多也只能分設兩縣,甚至撤州改軍的動議說不定都已經放到了政事堂的議程表上。可再小也是一軍州之地,給大宋的四百軍州又增添了一個成員。沒有個三千戶口,根本維持不了正常的生產生活。

另一方面。代州、忻州在遼賊入侵之後,人口的損失很大。不說要回到舊日的富庶,僅僅要想恢復到舊時本州糧草自給的局面,也必須增加六七千戶口。

注1:中國古代兵書《何博士備論》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