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七)

張孝傑眨了眨眼睛,疑惑起來:“樞密此話何意?”

“其實原因方才相公已經說了。過去貴胄家中,子女能成人只有十之三四。而如今庶民家中亦是十存五六……這不僅僅是種痘法的功勞,也是因為衛生保健制度也隨著種痘法一並傳播了出去。在醫療衛生水平高的地區,連著好幾個孩子都平平安安已經很常見了,一對夫妻到最後,子女往往能有四五人成年。”

張孝傑沉吟著,“樞密的意思是長此以往,天下的戶口會越來越多。遲早有一天,會多到養不活的地步?”

草原上偶爾會有這樣的情況。部族中的人口多了,就必須打出去。要不出去搶地盤,光靠舊有的草場和水源,到最後只會餓死。可有些小部族人口增加了,卻還是鬥不過附近的大部族,要麽舉族遷移到水草豐茂的地方,要麽就是幹脆分家,讓一部分部眾離開,自謀生路。

不過那只是小部族,換成如大遼這樣的國家,未開墾的土地,沒有開辟的草場不知有多少,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哈哈,樞密實在是太多慮了。天下這麽大,再多的人口也能養得活啊!縱然會有,那也是幾百年後了。樞密乃是當世大賢,熟讀經史,應該知道中原何曾有過三五百年的太平!”

一場改朝換代的大亂下來,死多少人都不足為奇,土地肯定都會空下來的。

“不是幾百年,而是三五十年啊。貴國幅員萬裏,不下皇宋,人口卻只有皇宋數路,當然不用擔心。但皇宋疆域之內,適宜耕種的土地已經不剩多少了。人總是要吃飯的,可不會管土地夠不夠。難道能跟肚子講道理,讓人心甘情願地餓死嗎?”韓岡知道張孝傑想得通這個道理,“為了養活生民,就是蠻荒之地也要並吞。難道相公以為皇宋近年來開拓荊湖、平定南交,只是為了彰顯國威不成?”

張孝傑的笑容漸漸收斂起來,板著臉聽著韓岡已經鋒芒畢露的威脅。

“那時候,還沒有種痘法。現在情況只會更壞一點。如果不能得到更多的土地來養活增加的人口,百年之後,世人提起韓岡,便是致亂天下的罪人啊。”

要不是說話的人是韓岡,而且還是就在韓岡身後親耳聽見,章楶肯定會認為那是哪個瘋子發病時說的鬼話。只是韓岡透露的內容,以章楶的才智很容易便能理解。

嬰幼兒死得少了,人口當然會劇增。現在因為種痘法推行時間還不長,一時還看不出來,可十幾二十年後,出生的人口將會遠大於死亡的人口,每年都要多出幾百萬張嘴,就等於需要增加上千萬石的口糧。而補充這麽多口糧,便意味著數以百萬畝計的田地。

出生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章楶自幼便對缺乏田地的結果有著最為深刻的認識。在福建的很多地方,每年被溺死的新生兒不計其數,不為他事,僅僅是因為養不活。縱然被很多人詬病,歷任地方官屢屢下令,但也無法禁止。

人口飛速增加,要麽是更大規模的溺嬰,要麽就是放棄種痘法,使得人口增速減緩。從儒者的角度來看,這麽做是絕對不能夠接受的。那麽為了大宋能千秋萬代,就必須要找到能夠安置新增人口的辦法。

要讓更多張嘴吃飽飯,就需要有更多的土地。中原諸路,能利用的土地基本上都用上了,剩下的也只有圍湖造田,伐林造田,或是從山上坡地開荒的辦法了。

可隨著大宋的疆域逐步擴張,尤其是對西北河湟、荊湖兩路及南方交州的吞並和開發,使得大宋朝廷又多了一個選擇。

張孝傑眼神陰冷。他此前絕沒想到,縱然達成了和議,韓岡的心中依然是想著戰爭。

而且這不是韓岡一人的態度。就算沒有韓岡,不論是誰在台上,只為了大宋的穩定,也必然要采取向外拓張的政策,那是形勢使然。

不過他的神情很快就又緩和下來,韓岡不會無緣無故說這番話,之後必有轉折:“樞密這是在提醒孝傑,日後宋遼必有一戰嗎?樞密真可謂是仁人君子了。”

“相公當是知道韓岡這番肺腑之言的本意。”韓岡看得出來,張孝傑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其實大遼完全沒有必要與皇宋為敵,皇宋也無意與大遼為敵。這個世界很大,遠比現在所說的天下要大得多。”

“古時陰陽家有大九州、小九州之說,樞密可是說的此事。”

張孝傑好歹讀過《史記》,知道在其中的《孟子荀卿列傳》中有“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的話,不過這不是儒家兩先賢所說的話,而是陰陽家騶衍【也作鄒衍】。

“諸子百家,雖惟儒最正,但其余各家也必有其理,若全然是謬談,如何能流傳?日常所謂的九州,中國之地,乃是大禹分赤縣神州為之。‘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在此九州之外,又有如此九州者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