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五)(第2/2頁)

“不是前些日子蔡確和薛向說的嘛。”呂嘉問當然記得,“記得子厚你也幫了腔。還有張繰也是。現如今可是人人皆談北事。就跟當年河湟開邊時,人人皆談西事一樣。”

剛剛結束的戰爭使京城中最為火熱的話題,介紹遼國內情的文集、筆記也是印書坊中最受歡迎的書籍。

依照朝廷律令。任何臣子在接待外國使臣,或是出使他國的時候,一言一行都要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作為奏章呈交朝廷。

比如現如今流傳很廣的《使遼語錄》,就是兩年前病逝、謚號忠文的陳襄將他擔任國信使出使遼國時的記錄結集,然後出版流傳。蘇頌最近也出版了一部使遼的記錄,講述了他出使遼國時的經歷和見聞,這同樣是他從自己舊日的記錄中編纂出來的。

呂嘉問還聽說最近有書商,向曾經出使過遼國乃至高麗的大臣們約稿,給出來的價格,甚至讓呂嘉問都為之咋舌。可見如今講述遼國的風土人情和山川地理的書籍有多麽受歡迎。

這裏面,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這一戰的結果讓士林一改過去對遼國的畏懼,開始對恢復失地有了信心。更有許多書生想一策成名,或是拿著對遼國的了解作為敲門磚,敲開一幹重臣家的大門——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靠的就是書。

但民間對遼國的認識,卻不是依靠這些書和讀書人。能買書讀書的終究是少數,絕大多數百姓還是依靠報紙來了解遼國。

“河東、河北兩路鏖兵,沒有兩家報社開始邀請名家議論戰局,京城的人心不會那麽穩定。古北口的楊無敵廟,沒有齊雲快報刊載,沒幾個東京百姓會知道。遼國的國主年年巡遊四方,春夏秋冬四捺缽之名還是靠了逐日快報的宣傳,才在京城內普及開。兩家快報的作用可不小。”呂嘉問說道。

“沒錯。”章惇點頭,“這就是報紙的引導和教化之功……市井傳言往往失真,道聽途說而來的消息,並不可信。而朝廷的言論,還不如市井傳聞讓人信服。但報紙不同,從小處著手,幾年下來,信用已經建立起來了。”

呂嘉問心中這時候已經有了點眉目,卻還差一點沒能捅破,緊鎖著眉:“子厚的意思是?”

“借雞生蛋!”

“借雞生蛋?”

“沒錯,借雞生蛋。有些話不方便在朝堂說,可以拿出去在報上說。雖然不是自家的,借來用用也無妨。”

有些東西就是不能抓在自己手裏,也不能留在他人手中,就算不能控制,也得保持足夠的影響力。

“氣學講究以實為證。列出戶口人丁的數字,其實也是以實為證。我大宋國力遠勝北虜。今日勝之,乃是必然。日後隨著戶口增長,還會越來越強。要說其中沒有韓玉昆在後指使,望之,你信不信?”

呂嘉問皺起眉,搖了搖頭,“但他控制不了。”

“也不需要控制啊。如臂使指難為,順水推舟、借力打力、又有何難?借雞生蛋難道那兩家還敢拒絕不成?”章惇咧嘴冷笑了起來:“不,不可能拒絕的。平章若是借重他們來說話,他們可是會樂得不知自己姓誰!”

想一想,要是宰輔重臣都在報上寫文章,那等於就是承認了兩家報社的實力,更增添了快報的權威性。賣得肯定會更好,賺得也會更多。也不用再擔心朝廷再跟他們過不去。哪能不巴上來奉承?

而且這兩家快報既然新黨用了,舊黨就不會再用,甚至還會出言攻擊。到時候,就算兩大總社不願意,也必須和新黨站在同一個陣營中了。

這件事還得盡快!

等洛陽那邊有人先想到借用快報來說話那可就麻煩了……或許已經想到了,只是他們沒能說服報社後面的貴胄富豪。畢竟現在誰當權誰得勢還是很明顯的。

對章惇的話,呂嘉問連連點頭。

借重民間議論很多人都做過,可借重報紙來說話,卻要轉過好幾道彎。畢竟快報的形式在過去就是傳遞流言蜚語的小報和揭帖,都是很多官員避之唯恐不及的。只是現在章惇一點破,就仿佛打開了一扇窗戶。

“那我明日就去拜見平章,將這事與平章說了。”

“那就拜托了。”

章惇微微笑著,心道合則兩利,也不知韓岡會不會承這個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