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咨明輔(四六)(第2/3頁)

次日。

楊從先上殿陛辭,金悌也同上殿。

太上皇後一番勉勵,賜了金銀,回了國書。

然後詔命楊從先護送金悌回國。

在登州成立水軍將,將六個禁軍、廂軍的水軍指揮合而為一,共同聽命於新任京東東路鈐轄、水軍第一將正將楊從先的指揮。

這件事,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朝廷終於對遼國入寇高麗有了反應。

老成持重的朝臣覺得剛剛結束了對遼戰爭,正是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貿貿然做出攻擊的姿態,萬一遼人撕毀好不容易才簽訂的和約怎麽辦?而一幹年輕氣盛的臣子,則認為朝廷早就該這麽做了,幹脆趁遼國重兵雲集高麗的時候,從背後給遼國再來一下。

同在殿上的韓岡成了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在傳聞中,遼國之所以會轉向其他方向開拓,正是韓岡禍水東引的計謀。可眾目所致,韓岡卻像是沒事人一般,盡他的責任在西府班中站得四平八穩。

遼軍的主力在中京道休養,就在燕山北側,一旦官軍北上,立刻就能南下。除了幾個什麽都不懂、只知道寫詩喊口號的官員,絕大多數朝臣都明白,現在根本就不是進攻的時機。

現在宋遼雙方都是攻不足、守有余,河北的千裏塘泊,河東的崇山峻嶺,以及陜西北部的莽莽荒原,在地理上就已經遏阻了遼軍騎兵的侵襲,加上精兵強將的守禦,大宋國境線穩如泰山。反過來,宋軍如果想北上攻遼,錢糧是最大的問題。同時深入遼境越遠,背後的空隙就越大,在雙方國力差距到一定程度之前,貿然北進是最不靠譜的選擇。

朝會很快就結束了。韓岡並沒有跟著兩府一起前往崇政殿,而是回到宣徽院衙門。

除非有大事,否則也不會往崇政殿那邊去了,就是給天子趙煦上課的事,也必須再等一段時間。

天子新近登基,諸事繁蕪,須得消停一陣,才會重新開課。而且資善堂是專門負責皇子們的教育,王安石、韓岡和程顥等東宮教授,都需要轉任為負責給皇帝講課的經筵官。還有原來的一些東宮官,也都要另授他職。

用了一盞茶的工夫,將今天的公事給處理了,韓岡丟下筆,靠在椅背上,已經沒有事情可做了。

一邊喝著茶,一邊盤算著,明天就把《自然》的稿件一起帶來,免得浪費時間。還有本草綱目編修局,也應該盡快搬到宣徽院來。

不過快中午的時候,一名內侍過來通知韓岡,讓他盡快往崇政殿去。

韓岡心中疑惑,崇政殿再坐早就該結束了,之後召見文武官員和禦史,這時候也應該結束了。快吃飯的時候,找自己做什麽?

若是軍事,應該咨詢樞密院才是。韓岡可不想插手西府太多,尤其是背著章惇、蘇頌和薛向說話,最容易得罪人,次數多了也會壞了交情。若是政事,他更不願牽扯。最重要的,他有什麽想法,可以私下裏聯絡章惇、蔡確他們,先期達成協議,讓他們去安排,沒必要拿到朝堂上來說。

韓岡通名後上殿,殿中只有王中正在。心中的疑惑更深,到底是什麽事?

簾後傳來向皇後的聲音:“宣徽來了。”

韓岡帶著濃濃的疑惑,俯身參拜,“殿下招臣來殿上,不知是何事?”

“宣徽,這宮中內諸司及三班內侍之籍,是歸宣徽院管吧?”

“正是。內侍名籍皆在宣徽院中。”韓岡點頭稱是。

宣徽院與樞密院一樣,成立之初,都是閹人主掌,之後才逐漸變成外廷的機構。但在許多地方,還有一些過去遺留下來的痕跡。只是現在宣徽院也僅僅是掌管名籍,內侍的升遷,有內侍省和入內內侍省,入武班後,有審官西院。再高了,比如王中正這個等級的,就是天子與兩府共議。根本就沒宣徽院的事。

“所以吾有事想征詢一下宣徽的意見。”

“不敢,請殿下垂詢。”

“京東水軍第一將,論理是不需要安排內侍做走馬。但之後其駐地又要遠遷海外,王中正方才與吾說了,理應安排一走馬承受,隨時通報消息。”

原來是這件事,韓岡恍然,難怪不願意對兩府提,而先找自己。宣徽院名義上管得了宮中的內侍,所以找韓岡來處理是名正言順。而有了韓岡點頭,再去兩府走流程,宰輔們會反對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不然的話,宰相、樞密都能翻臉。

雖然從士大夫的角度,最好那些閹人都不要出宮城半步,但韓岡對閹宦沒有什麽歧視,必要的監督還是得有的。不過他同意的話,終歸是一樁麻煩,能推就推出去。

只是再轉念一想,向皇後特地找自己過來,專門為了這一件事,也沒必要讓她難堪。而且有這一次先例,日後宣徽院想要插手內侍在外的差遣,也可以有所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