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上)(第3/3頁)

所以《呂氏春秋》中就評價說,那等誹毀忠臣的小人跟鄧析很相似。如果忠臣沒有功績、得不到世人的擁護,那些小人就會以此為理由來詆毀忠臣;如果忠臣能夠順利地建功立業,還得到了世人的贊許和尊敬,而小人們,就又會以這些功業和世人的尊敬來中傷忠臣,說他們威脅到了君主。

盡管在《左傳》中,是另一位鄭國國相誅殺了鄧析,但原因和理由是一樣的。

蔡京很了解《呂氏春秋》,更了解《荀子》《春秋》,但他並不在意,因為他知道,當他光明正大地將韓岡的威脅說出來後,朝臣們日後都會開始利用這個理由來攻擊韓岡。

所有人都知道韓岡太過年輕,地位與他的年紀不匹配,能力、名望更是讓人忌憚,朝廷有充分的理由壓制他。但每一個人都在等別人站出來,他們都畏懼韓岡的反撲,可蔡京不在意,他敢說,敢做,敢賭。

“韓岡才高、名重、望隆,得民心、軍心、士心,以及,”蔡京擡眼看了一下上方,“……聖心!若其垂垂已老,蔡京絕不會多言。但韓岡如今剛過而立,已是進出兩府,這讓人如何不擔心日後其身登相位,把持朝政數十載?若如此,天子將居於何處?”

蔡京的質問震動朝堂,面對誅心之論,韓岡比蔡京還要平靜。

“殿院彈劾韓岡,可是秉承他人之意?”

蔡京正氣凜然:“此乃蔡京本心,忠於事,忠於君。忠於國。無非一個‘忠’字。”

“既然如此,那就很好解決了。”韓岡心平氣和地對蔡京道:“只要殿院肯終身在京外為官,韓岡終生不入兩府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