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二)

“不對?”

韓岡微微一笑,覺得不對就對了。

他擬定的那幾道題根本就不能算是策問,韓絳用看策問的眼光去看這幾道題,當然感覺不對。

“韓岡擬定這幾道題的時候,的確是有些想法放在裏面。”韓岡坦然相承。

韓岡的回答,正在韓絳的意料之中。

讓韓岡去擬定考題的時候,韓絳本來就是對他將氣學觀點融入題目之中,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準備。

以如今氣學、新學相爭的局面,韓岡不可能不利用這一點。所以他和張璪才沒有與韓岡爭奪擬定考題的機會。

進士科省試、殿試的考題就是士林中的風向標。

其中決定貢生是否能金榜題名的省試更重要一點,也是接下來的三年裏,天下士子都需要揣摩精研的方向。

而殿試的考題對朝臣的意義更大一點,這代表著天子目前最為關注的重點,也明示了近期的政治風向。

韓岡要體現氣學的特點,將氣學的影響力推廣到天下,進士科的殿試考題,就是近期內他所能拿到的最好的機會。

不過韓絳沒想到韓岡會這麽出題,看到這幾道題目,蹇周輔會甘心去洛陽嗎?

“但這幾道題的確不適合做策問啊。”韓絳嘆道。

策問,是天子問政。是要考生們從朝廷的角度來看問題,然後向天子建言,該如何去處理策問中提出的問題。

熙寧三年議變法,熙寧六年問闕政,到了九年,殿試的內容就是跟北方與西北的敵人有關了。

說的是大局,議的是天下。

而韓岡所給出的題目,卻是具體到地方上和京中百司內的政務,將之拿出來要求貢生們進行分析。觸及到實務,卻與過去的策問完全不是一個模式。

即便這只是初步嘗試擬定新題,之後真正殿試中的考題肯定不會與現在一樣,但也未免太過超乎想象了。

在太後無法親自擬定題目的時候,由臣子們所進呈的考題,不應該過於別出心裁,甚至應該為了避免成為士論的焦點,為人所攻擊,還必須平庸一點。韓岡卻似乎完全沒有理會到這些。

“相公,考試的作用在於簡拔人才。韓岡之前之所以對蹇周輔等四人給黃裳的考題有所非議,便是因為這樣的題目根本不可能選拔出作為邊臣的人選。”

“玉昆,你這話的確沒有錯,但體例亦當注重。”

韓岡偏過頭,用余光掃了下後面,其他的宰輔都十分明理地離得很遠,讓韓岡與韓絳可以沒有太多顧忌地說話。

走了幾步,他輕聲問道:“殿試不一定只能是一道題吧?”

……

韓絳和韓岡似乎在議論些什麽。

章惇在後面盯了幾眼之後,多多少少也能猜到了一些。

除了殿試的考題,應該不會有別的需要在路上就討論的問題了。

更重要的,是方才迎面來風時,章惇聽到了前面幾句斷斷續續的話,盡管很模糊,不過已經足夠用來確認了。

韓岡想要借以發揚氣學,他的目標不可能僅僅是殿試,之後的禦試也肯定不會放手。

不知在他的主張下,會將殿試的考題變成什麽樣。

如果韓岡所出的試題不能服眾,對前兩天還堅持將蹇周輔等人趕出京城的韓岡來說,就是最大的諷刺,對氣學,也同樣是一個打擊。

當然,要是太後自此之後,一直都堅持讓韓岡出題,恐怕也沒人願意犧牲自己的前途,而與韓岡的考題頂撞到底。

章惇揚了揚眉,他發現,又走了幾步之後,韓岡和韓絳的神色變得更加嚴肅了。

到底說到了什麽?

對韓絳與韓岡的對話,章惇想多多少少地了解一些,不過這一回,不論風怎麽吹,都沒有迎面而來的風向,章惇也便沒能再聽到前方兩人的議論。

……

“……當然。”

停了片刻,韓絳點頭,明白了韓岡的用意。

在熙寧三年之前,進士殿試要為詩、賦、論各一,更早一點,是只有詩賦各一,而沒有論。熙寧三年的殿試上,才變為了純粹的一道策問。如今從一題再變回兩題,根本就不算什麽大事——也許對考生們來說是大事,但在體例上,沒有問題。

“但既然有兩道題,便會分出輕重。”韓絳邊走邊說,“昔年殿試上需為詩賦論各一,其中以賦為重,論次之,詩最末。只要賦寫得好,詩、論即便僅僅中平,也能拿狀元。反過來說,賦中有過,就算詩、論再佳也無濟於事。玉昆你的嶽父,就是在賦中寫了‘孺子其朋’,因而丟了狀元。你嶽父當時寫的論與詩,事後流傳出來,做了狀元的楊審賢比不了,可一樣沒用。”

韓絳說著,笑了一下,“這個例子其實不太恰當,仁宗皇帝閱卷前,令嶽還是被排在第一的。不過本朝多少狀元,皆是以賦奪魁,遠的有王文正曾的《有物混成賦》,稍近的也有章衡的《民監賦》,恐怕玉昆你也聽過、讀過,而以詩、論奪魁的,玉昆,記得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