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2/3頁)

韓岡要設立醫學,其他人縱使想要反對,也沒有能站得住腳的理由。

幾十年前,範仲淹就讓翰林醫官在武成王廟給京中醫者《素問》、《難經》等醫書,太醫局中一直都在培養醫官,九科歸並之前,醫生名額有一百二十人,之後又增長到三百人,等到韓岡將大方脈、小方脈、產科、眼科等九科歸並重組為內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婦產科、兒科、牙科七科,在太醫局中就學的醫生更是達到了四百五十人,已經是國子監的四分之一了,比武學的人數都多。而地方上也一直都仿效太醫局的制度,設有醫學博士、助教等職位。

韓岡現在不過是將之換個名目,增加人員,並稍稍更改一下制度。以韓岡在醫道上的權威地位,沒人能夠從道理上反對他。

而且朝野內外都希望能有一個更好的培訓機制,讓所有人都能受到更好的治療。另一方面,東京的兩家醫院,收入都高於支出,負責種痘的保赤局同樣也有收入,盡管兩者的盈利都不算多,但終究不是從朝廷手中刮錢,呂嘉問也沒辦法為難韓岡,何況他也不敢犯眾怒。

一直以來,技藝高超的良醫從來都是遊走於朱門,而頂尖的名醫,則大多為太醫局搜羅,服務於天家。兩家醫院的創立,讓普通的百姓也有機會接觸到高高在上的翰林醫官們。每隔五日、十日,都要在醫院中接診的翰林醫官,成了重病患者們最大的希望。

現在韓岡想要讓更多的人得到名醫或名醫弟子的治療,要是哪個朝臣敢在此時說一句不,這名聲就別要了,家鄉父老都能戳爛他的脊梁骨。

章惇很清楚一點,韓岡從來不在乎裹挾民意,如果有人想要阻攔,他肯定很樂意讓此人千夫所指,然後趁勢一腳踢出去。

但這是韓岡推進氣學的又一步,不像王安石當初借助天子之力,強行將詩賦改成了經義,並以三經新義為本,而是從外到內,一步步地慢慢來,走得穩當,就像他的年紀一樣,一點也不需要著急。

今天是醫學,明年就是明算科、明工科,等到兩科取士的人數到達一定數量,韓岡就有足夠的支持者來改變進士科舉試了。

特奏名考的頭名,都會被授予同進士出身的資格,明法科也算是有正經出身的科目。明算科和明工科如果當真要創設,自不會比明法科要差。說不定還能連帶著明法科一起受惠,仿效特奏名,讓排在前幾名的考生,得到進士的資格。

“進士啊……”

聽到章惇無意中發出的感嘆,章恂心中一悸,韓岡這是要對進士科下手了,難怪自家的堂兄是這副模樣。

章惇卻沒有在意自己的感嘆,是不是讓堂弟誤會了。

新黨雖遍及朝堂,可大部分外圍成員和一部分核心成員,都是為了權力而來,趨炎附勢之輩,蔡確就是最好的代表。另一種堅持的是新法,而不是新學,章惇他自己就是屬於這一類。就是因為這個態度,所以章惇才不能得到王安石的全力襄助,只是依靠軍功才得以進入兩府。

最後便是絕不容忍氣學與新學爭奪官學地位的一批人,目下除了王安石之外,剩下的幾乎都是在國子監。

可只要韓岡還沒有動到他們頭上,他們也不會主動去挑戰。連王安石近來都偃旗息鼓了,終於是嘗到了當初韓琦文彥博、富弼看到先皇和他君臣一心時的感覺了。

也不知過了多久,冷笑了一下,章惇才問道:“市井中還有別的什麽傳言。”

“也沒別的了。”章恂道,除了韓岡要設醫學、改科目之外,外面傳說得最多的就是遼使耶律迪的醜態,“對了,外面還謠傳說皇城司的人圍了都亭驛,說是要抓躲到裏面的遼人細作。說得有鼻子有眼。”

“十一你不信?”

“不是使團成員,就是有遼使耶律迪護著,也保不住他。哪個細作敢往死地中躲?”

“的確是這樣……不過抓細作是真的,皇城司已經抓了不少。”

“開封府怎麽不管管,當街抓人,就算是細作,也不該是皇城司出手。今日可以當街捕賊,日後說不定就能橫行閭裏,抄殺官宦?”

章恂很想這麽對章惇說。雖是行商,他身上也有個買來的官身,只是沒有去候闕就任。拿著一份俸祿,便對皇城司這種組織分外提防,如今聽說皇城司將拿著刀的手而不僅僅是耳目放出宮外,立刻就想到了未來的危機。

但他更明白,章惇如果當真介意此事,早就鬧到太後面前了。看他的樣子就知道,根本就沒有。

而且這件事跟開封府的關系更大,但沈括是韓岡的人,看到了也只會往地裏埋著頭,只當做沒看到。其他人還能說什麽?

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機和眼下敵人派出來的細作,二者比較起來,太後那邊肯定是覺得細作更危險一點,而禦史台,現在幾次換血,也變得不敢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