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三)(第2/3頁)

呂惠卿如此恣意妄為,可章惇偏偏倒了回去。韓岡在朝堂上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他能贏得了新黨嗎?

李格非很看好韓岡,畢竟有太後在。

若韓岡和章惇攜手,能夠將呂惠卿壓在地方上不得回京,讓王安石也不能繼續幹預朝政。可現在章惇又倒了回來,勢單力薄的韓岡必然會借助太後的力量。

可眼下的第一回合,韓岡卻必須先退一步。

望著韓岡,李格非心中暗嘆,這只能怪韓岡自己沒看對人。

章惇這麽快就反倒回去,的確出人意料。但王安石和李定怎麽說服的章惇,就很讓人感到好奇了。能坐到章惇那個位置上,而且是靠功績才幹而不是天子的賞識,心志堅定一條肯定是有的。

只是李定性格嚴重,諫官門一向都畏其三分。李格非與他關系也沒好到可以談論個人隱私,不好打探到底是什麽樣的情況。

朝堂上要起風了,不是普通的風,而是能殺人的台風。

看好韓岡一派的結果,但李格非確信在他勝利之前,朝堂上必有一番大動蕩。

是不是要找個機會離開禦史台?

李格非想著。

……

韓岡來到垂拱殿的時候,為北方之事,向太後與重臣們已經討論了很長一段時間了。

不過因為蘇頌的主張,以及太後的堅持,一直都拖著沒有得出結論。

看到韓岡過來,太後有了主心骨。待其參拜後,就在殿堂上嘆息著,“參政你說說,不過是三個人,怎麽就會走到現在這步田地。”

“如果不是如今的局勢,就是殺了北虜三十人、三百人也不妨事!”呂嘉問站了出來,“前兩年,北虜的首級拿了不少,並不缺皮室軍和宮分軍的。可北虜今日是早有預謀,有借口會來,沒有借口同樣會來,不給足歲幣,他們如何會甘心?”

歲幣。

遼人會因為歲幣而南侵,這是朝堂上公認的理由。

韓岡曾經告知王安石、章惇、蘇頌等人的理由,不可能拿到朝堂上來說。沒有明確的證據,全憑韓岡的片面之詞。他能夠在私底下讓王安石、章惇相信,卻無法擋得住政敵公開的駁斥。

當向太後向韓岡詢問意見,韓岡沒有拿日本的金銀去駁回呂嘉問的話,“不論北虜是否會舉兵南來,也不論到底是什麽原因,陜西、河東,最重要的是河北的邊州,必須做好迎敵的準備,三軍、糧秣、軍械,絕不能有半點差池。”

此前王安石和章惇就已經反復表達了相同的意見,向太後卻一直都猶豫著,可韓岡這麽一說,她立刻就點了頭,“……參政此言有理。諸位卿家意下如何?”

一片聲地回應:“臣無異議。”

韓岡並不想過於借助太後的力量。他一直想要維系的是朝中的平衡,是整個官僚體系能夠將皇權排除在外,而不是想成為一個得太後寵信進而控制朝堂的權臣。盡管這樣也不差,但等到太後身故之後,不論在位的是哪個皇帝,朝堂上必有一番波折,甚至會連累整個氣學。

即便是現在,他也會盡量避免借用太多。至少不會在事關軍國的要事上,借用太後之力,來壓制政敵。不是什麽國事為重,也不是什麽兄弟鬩於墻而外禦其侮,只是他知道,該這麽做才對自己有利。

“那河北需要怎麽準備?”

向太後又問著韓岡。

“河北禁軍幾乎都有對敵的經驗,而且兩年間還經過了加強,絕不輸於遼人。糧秣這兩年不斷進行補充,按照去歲十一月,河北轉運與常平二司的奏報,應有一年以上的存糧。軍資方面,則可問樞密院。”

“蘇樞密。”向太後跳過了章惇,點了蘇頌回答。

章惇沉著臉,看著蘇頌出班回話,“河北兵精糧足,陛下可無憂。河北邊地諸州軍庫,年前剛剛經過點驗,甲胄、弓弩、刀槍、箭矢皆如數,足以抵用。而在冊軍馬總計八萬三千余匹,亦如數點驗造冊。”

“火炮呢?”

“火器局生產的火炮,已經運抵河北的輕重榴彈炮有一百三十門,虎蹲炮兩千八百八十門,大小炮彈十萬余發,各式火藥藥包二十萬個。”

說到這裏,韓岡頓了一下。大宋的國力有多深厚?看這一年來火炮的產量就夠了。

這還不是軍器監的全力,如果到了必要的時候,只需從軍器監中調動人員,火器局就能夠迅速擴大,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將產能加倍,榴彈炮能做到一天一門——六寸的城防炮或是四寸的野戰炮,虎蹲炮一天二十門。在這個時代,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大宋的生產力相抗衡,甚至接近也做不到。

只是由於不遜於八牛弩的威力,維護和使用更加簡單,使得火炮在軍中廣受歡迎。不止一名邊臣,上書要求朝廷及早給他們裝備上火炮——其中既有文臣,也有武將。現在的產量還是遠遠不能滿足所有需求。是的,遠遠不足。但是有優先權的河北、河東邊州,是不用擔心的,武備一向是綽綽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