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經濟四方屬真宰(上)(第3/3頁)

“舊日有水井處皆有柳詞,如今周美成也不遑多讓,但一篇文,使罪不為罪,耆卿、美成遠不及也。”

“解剖?”韓岡想了想,問道。

王居卿點頭,“正是。”

刑律中毀損屍體本是重罪,即使是死於謀殺,進行檢驗,也會盡量不去毀損屍體,多是會從外表去看。可現在除了官方的屍體檢驗之外,發現的無名屍,多要交送醫學院進行解剖研究,找出死因報備官府,同時也能順便進行一下研究,不過之後必須火化埋葬。私下裏,醫學院隔一段時間還會延請僧道,做個水陸道場。

“外科醫術,不去認清人體構成,如何去醫人治病?這幾年醫學院中,不知掃除了多少古書中的謬論,不僅僅是外科,內科、婦科、小兒科的醫術,都比過去進步了。”

“相公說得極是。只拿著書本,琢不出美玉。死讀醫書,成不了良醫。”

“做事難,難就難在要本於實。得看實際,而不是看文字。”

王居卿起身,拱手恭聲道:“相公放心,居卿明白。”

王居卿今日來見韓岡,不是別的原因,而是因為他要出外,去淮南東路就任轉運使。

韓岡並不支持蔡確、呂惠卿那種在京中,從初入朝官一路升到宰輔的經歷。一直以來他都比較贊賞那種幾年京中,幾年地方的任職方式,尤其是禦史台,必須經過一任親民官,才有資格進入。如果讓不做事的清流掌握了話語權,是對所有認真做事的人的諷刺。

王居卿在軍器監的位置上時間已經不短了,應該出外去漲一漲經驗,再回來時,當能再上一層樓。

而王居卿就任淮南東路轉運使最大的問題,就是淮南去年的旱災,導致了這個春天分外的難熬。如何賑災,是地方的工作,是常平使的工作,同樣也是轉運使的任務。

“壽明你打算如何做?”

“淮左糧秣不缺,唯一可慮者,唯有賑濟一事。當官民協力,共度時艱。”

“賑濟?”韓岡想了想,道,“賑濟當然不容易。行善哪有那麽簡單的?行善積德,能澤被子孫數代。人人都想子孫福壽綿長,可惜有幾人能做得好?我曾聽家嚴說起過,昔年密州鄉裏曾有位善人,他家先祖起初只是位塾師,一年不過十來吊錢。後來鄉中因他年高望重,就推他做了鄉老。他老人家從此到處募捐,廣行善事。那些念阿彌陀佛的,窮人家兩個銅板都能給他化去一個,而他家連著尼姑庵裏的錢都會募了來做善事。”

王居卿明白韓岡想說什麽了,配合地回了一句:“神通廣大。”

“那是!”韓岡道:“到了他家曾祖不在的時候,十幾年積善行德,家裏就已經積聚下幾百貫錢。到他祖、父兩代,正好是黃河接連泛濫,青、徐之地赤地千裏。州縣中知道他家肯做善事,就把他家推戴起來。”

王居卿呵地一聲,低聲道:“老鼠入米倉。”

“這就是善功,功德之多……”韓岡搖頭嘖嘖兩聲,“等到他家老父去世,莊上的已經存了好幾十萬貫、數百頃地了!”

“相公放心。”王居卿肅容說道,“居卿此去,必不使此等人得逞。”

“沒有此輩善人,壽明你做得成事嗎?”

“賑濟離不開州縣豪右。不過也不是讓他們予取予求的。”

官吏要過手,富戶要過手,朝廷發下的賑濟,到了災民手中,十不存一。怎麽給災民多留上幾分,便能看出主事者的才幹了。

“以壽明之才,淮左的災傷我是不擔心的。但我還是希望壽明你能做到公私稱便、官民稱道。”

王居卿要大用,就必須讓他有更多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王居卿一向以事功見長,所以韓岡就讓他去淮南這個轉運的中樞之地,好好地表現一下。做得好,直學士的直就可以去掉了。若是做得不好,那就只能繼續主持實務部門。

韓岡希望自己手邊能多一點有幹才的助手,這樣一來,自己也能更輕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