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下)(第3/3頁)

……

“我是不是看錯了?”

“應該沒有。”

“但那是韓相公吧?”

“還有章樞密。”

“他們進去了?”

“進去了!”

宣德樓下,待漏院前,數以百計的朝官們發出的聲音,如同幾十群黃蜂聚在一起振翅。

在王安石離任之後,朝堂上變得十分和平。沒有激烈權力鬥爭,除了爭奪進入兩府的新席位,有了一些齟齬之外,其他時候,都各自相安。

新黨官員,該擢升的時候,依然擢升,政事堂並未因為他們身份和傾向而進行幹預。

幾年下來,新黨之中對當初王安石力推呂惠卿,以至於與韓岡決裂便頗有怨言,章惇在新黨中的地位也更加穩固。

不過東府、西府的兩位大佬坐在一起說話的場面,這兩年幾乎看不見。除非是在內東門小殿或是崇政殿等議事之處,否則兩人之間根本沒有什麽交流。

但今天韓岡和章惇趕在早朝前,一先一後進了待漏院中。讓眾多朝官跌掉了他們的眼鏡。

不過韓岡和章惇的理由,也不過是早上太過悶熱,而宰輔們的待漏院中有冰降溫罷了。

稍稍的寒暄之後,兩人一時間沒有了話題。廳中靜了下來。韓岡安靜地喝茶,章惇也同樣低頭喝著茶水。如果有人此時進來,看見這個場面,傳出去,朝中又會是一陣雞飛狗跳。

片刻之後,章惇咳嗽了一聲,打破了尷尬。

“聽說玉昆你有打算改動科舉?”

韓岡點點頭:“是有這個想法。”

“打算怎麽改?”

“如果是別人問,我會以為是為了家中子弟。子厚兄來問,倒是不會有這個誤會。不過,子厚兄當真想要知道?”

章惇的兩個兒子章持、章援,下一科就要參加科舉了。以他們的才學,一甲二甲雖不容易,三甲還是有希望的。而以章惇的身份,想要事先得到部分考題的內容,同樣不是難事,不過章惇的性格,絕不會為了兒子去伸手。

“是要廢三經新義嗎?”

韓岡搖頭:“行事勇決上,韓岡比不得家嶽,此事得日後再說。”

“難道是科目有變?”

“朝令夕改是朝廷大忌,禮部試和殿試已經改過了。至於諸科,條貫早已議定,又何須改?”

“那又有什麽聽不得?”

“是解試!”韓岡道。

“改成百分制嗎?”章惇也是笑著問的。

“是。”韓岡點頭承認。

“這不算什麽。”章惇道。

禮部試改百分制,這是韓岡的創舉。

也就是說,到了最關鍵的禮部試時,即便經義部分的錯漏較多,也不會刷落考生。只要之後的策論寫得好,照樣能夠得到高分,獲得成為進士的機會。

這就給所有不屬於新學的士子一個機會,不去學習新學,也能夠成為進士。

對此,國子監中詬病很多,但不僅僅是其他學派的門徒,就是其他路州的貢生,卻大多舉雙手歡迎。

比起國子監中長年累月地進行新學的熏陶,地方上的士子,卻極度缺乏優秀的老師,很多人對新學的釋義一知半解,這讓他們很多直接就在經義部分中,便被刷落。若是經義折算成一部分的分數,有信心在策論上將分數追回來的貢生,數量可是不少。

最關鍵的一點,百分制後,題目分數比例成了關鍵,若是經義部分只折算成二十分,而策問部分八十分,學《三經新義》還有什麽用,考官的傾向決定一切。若是各占其半,那沒說的,經義誰也不敢放下。

不過韓岡沒有這麽做,而是采用了六十對三五。經義三十五分,策論六十分,之外還有一個卷面評分,字體和整潔度算五分。新學對此反彈的不是太厲害,而其他學派的士人,也感覺比之前進步一點。

禮部試和殿試都改過了,再改解試,其實不算什麽。

考試內容和綱目不變,考試辦法采取百分制。就算不再局限於進士科三次大考中的某一次,而是從地方的解試開始,也不是什麽驚人的消息。自從禮部試和殿試,都采用百分制來評判高下之後,士人們也都知道會有這麽一天。

“如果只有這一點。”章惇眼神深沉了起來,“那沒什麽。”

“下一科解試,我打算在經義和策論之外,再加考一項常識。”

“什麽常識?!”章惇沉聲問。

“《幼學瓊林》裏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