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眾(二)(第2/2頁)

曾孝寬也補充道:“尤其是河東的神武軍,孤懸山外,又曾是遼土,萬一遼人來攻,又是用上這一幹攻城的手段,守軍若應對無方,必無幸理。”

“還請兩位樞密放心。”王居卿和趙子幾齊聲說道。

再做了保證之後,不見韓岡還有別的吩咐,王居卿、趙子幾便打算告退,但韓岡又出言留住兩人,“兩位先留一下,還有事要相商。”

如果只是囑咐一下軍器監和將作監,用不著兩府齊集。

“玉昆。”章惇道,“《武經總要》的事,你打算怎麽辦?”

王居卿、趙子幾立刻集中了注意力,他們聽章惇這口氣,韓岡是想要在《武經總要》上做文章。可一旁就坐著《武經總要》編纂者的兒子。看著自家父親的心血要被否定,曾孝寬能忍得下來嗎。

韓岡回應道:“《武經總要》中的內容,已經趕不上這些年武器和技術的變化,需要加以修訂增補,這是在下的一點想法。”

“既如此,相公直接稟於太後便可。”

“《武經總要》本是魯公昔年修纂,如今若有令綽來主編,也是一段佳話。”

曾孝寬搖頭拒絕:“先父昔年是以宰相之身來主編《武經總要》。傳世之典,非是孝寬可為。”

“即使是聖人所修經書,也不能說全然無錯。吾等凡人,何談傳世之作?就是《本草綱目》,等成書之後,也得隔幾年一修訂,絕不敢效呂不韋懸金於市。”

韓岡自承《本草綱目》難以完美,必須時時加以修訂,曾孝寬的臉色稍微好了一點,不過也沒答應下來。畢竟是自己亡父的心血結晶,自己不加以護持,反而直陳其中錯訛,心中總有些抹不開的感覺。

章惇在旁適時打岔,“也難怪玉昆你在《九域》中說了那麽多關於火器的事,這是要遼人也幫著做實驗,好進行修訂?”

“《九域遊記》的作者不知其名,與韓岡何幹?”韓岡開玩笑地說了一句,又道,“屁股後面有條狗追著,總能跑快一點。更何況,小說家言的東西,本就不是那麽可靠的。”

章惇哈哈一笑:“要是遼人當真將《九域》中的一幹文字都當了真,那可有的好看了。”

《九域遊記》中有關火器的內容,與韓岡給火器局列下的發展綱要,有著不小的區別。同樣的火槍、火炮,都盡量強調了威力,而且有許多錯處。這就跟世間學人獨門秘術一般,不得真傳,自是不能得其中三昧。

韓岡道:“耶律乙辛也不至於那麽蠢,以遼人的國力,總能找對路的。”

曾孝寬道:“但遼人以己之短卻妄圖攻我之長,這是自尋死路。”

“北虜勝中國者,惟在兵強馬壯。”章惇說道:“可拿起火槍,小兒也能殺壯士。”

土裏刨食的農民,在沒有技術優勢的情況下,當然不會是常年騎馬遊獵的蠻族的對手。同樣是弓馬,一個隔三岔五練一練,到了冬天再集訓一回的漢家農夫,這樣的訓練,怎麽可能贏得了每天都要張弓搭箭的契丹騎手?可是用上火器就不一樣,火槍的優勢,在座的無人不知,比起弓弩還需要氣力上弦,火槍就是子彈上膛的手續麻煩一點,力氣卻節省太多,訓練更是簡單了許多。

“所以神機營現在就只練隊列了。”王居卿說道。

如果使用的是冷兵器,練兵就要練隊列,要練刀槍,要練弓弩,即使有著軍中僅次於班直禁衛的最高待遇,神機營中的士兵也不能承受得了一日兩操的辛苦。但裝備了熱兵器的神機營就不一樣了。每日重復的不過是射擊和隊列,可以將訓練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少數幾個科目之中,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不過耶律乙辛亦非蠢材,其看重的火炮、火藥,彌補了遼人不擅攻城的缺點。”章惇又道:“在火炮、火槍推廣全軍之前,也有可能就是河北各州縣,城池一個個被遼軍炸開的局面。”

“總而言之,就是不要耽擱時間,盡全力去把事情做好。宋遼之間必有一戰,我等現在準備得越完善,日後就贏得越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