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下)(第2/3頁)

宗澤領命出門,韓岡又提起筆,開始批復公文。

這點小事,不值多費心神。

……

“壞了,壞了。”

剛剛從開封府獄中被放出來的商人早起後,剛剛拿起報紙,便大叫起來。

“老爺,怎麽了?”

“這,這是瘋了嗎?”他把報紙一丟,“簡直是瘋了,跟韓相公打擂台,這撿了便宜還賣乖,當初就不該求到他身上。”

匆匆忙忙地換了衣服,叫了車馬,用最快的速度前往龔家。

但當他來到巷口,卻發現一群如狼似虎的衙役正一腳踹開龔府的大門。

這商人一屁股做到了地上,“這下真的完了。”

……

兩家報社,在頭版頭條,刊登了有關丐賊之案的最新新聞。

三千三百九十四。

一萬又八百一十一。

四百六十九。

一百零三。

一千兩百零七。

蹴鞠快報上,很有特色地列出了五個數字。

京城及開封、祥符兩赤縣,抓捕丐賊共計三千三百九十四人。

含勒索在內的案件,總計一萬又八百一十一件,其中劫殺要案四百六十九。

為了斷案,大理寺、審刑院、開封府的三廳兩院,以及京畿各縣的縣尉、典史、刑曹孔目官,全部匯聚京師,總計一千兩百多人的龐大審判團。

幾個衙門每日燈火不歇,日以繼夜地審案。

近十天來,席卷京師的風暴,最後定下來的大辟名單多達一百零三人,淩遲、腰斬等重法要犯,共計十五人。而官府所捕乞丐中,涉案者居其半數。

報紙上只是將幾個數字這麽一羅列,不用說什麽擾民了,任誰都知道,放任那些賊子不管才是害民。

“一萬八百件案子,十天不到就全審完了?”呂和卿把驛館中茶杯也砸了,他實在沒想到韓岡竟敢如此不要臉。

十天審結一萬多件案子,這的確是笑話,其中當然大有情弊。

國子監中的謠言,不過是將受害人數擴大了十倍,而韓岡這邊,卻立刻將不知多少無頭公案,全部栽到了這三千多丐賊的手中,尤其是那一百多個被勾決的名單上。心黑皮厚,讓人望塵莫及。

一口氣解決了那麽多案子,開封府上下不僅僅可以輕松許多,而是上上下下都能授獎受賞。實在是可喜可賀。

而在無知的民眾眼中,一千兩百名法官去審一萬八百件案子,平均每人才九件而已。

而且世人有幾個會認真去分析數字的真偽?大多數人還是為下面案件的細節報道所吸引。

有個十歲出頭的宗女上元節隨家人出門去看燈,從此一去不歸。現在查到她下落的時候,已經在城外的亂葬崗裏了。

類似的事屢見不鮮,可登在報紙上,卻足夠聳人聽聞,也更能引動人心。多少百姓家裏的孩子遺失,普通人即是沒有親身體驗,在他的附近,也肯定出現過。

歷任開封知府都想要處置這些敗壞京師治安的賊子,只是不能根除。

現在朝廷做了,百姓如何不擁護,韓岡的聲望也頓時又漲了一截。

“對丐賊所涉諸案,須從重,從快,不論牽連何人,一並查處到底,讓京師百姓從此能得以安寢。”

太後如此批示,也讓她的名望更加高漲。

幾日後,賽馬快報上又出現了一則後續報道,國子監學官龔某,以情害法,關說有司,收贓奸商因而得以逍遙法外,今有禦史上表彈劾,龔某被拘入台獄。

“沒有收贓的奸商,就不會有竊盜。這話說得沒錯啊,那些賊人,要不是有人幫他們銷贓,怎麽可能去行劫盜之事。”

“要說該死,奸商也算一份,那幫奸商說話的贓官,也一樣要重重處置。”

已經結束了。

韓岡將報紙折好放下。

只看報道,韓岡就能想象得到,民間會對龔原是什麽樣的看法。

這一次的紛爭,不是簡單的朝廷對清議的鬥爭,更包含了輿論權歸屬的問題。

一個是自漢代以來,便掌控士林輿論的太學生團體,一個則是新興的商業傳媒集團。

雙方對陣,究竟哪個能取得勝利,如果不是牽連到自己,韓岡倒是很樂意在旁邊看好戲,順便推波助瀾。這樣對開啟民智好處更多。但現在的這個情況,他就算不願意,也得摻和進來。

若是幾十年後,國子監生們多半能贏,畢竟辦報的魚龍混雜,與朝廷太貼近的話,也會啟人疑竇,很容易喪失公信力。不過現在的報紙是新生事物,且兩家快報都貼近民生,深得百姓喜愛,相對而言,國子監生們就太曲高和寡。

不過,決定勝負的還是輿論背後的那只黑手。權力在握,又怎麽可能會輸給一群只有嘴皮子的書生?

一封彈章上抵禦案,龔原隨即鋃鐺入獄,拘入台獄中待勘。國子監的騷動,立刻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