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夜鐘初聞已生潮(二)(第2/2頁)

“士為首腦,農為臟腑,商乃血脈,兵乃肌肉,百工則就是骨骼,支撐起這個天下。等到蒸汽機出現於世間,鐵和火支撐的骨架,能讓漢家子民走遍這個世界。相信耶律乙辛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方才為蒸汽機給出懸賞。”

蒸汽機早就出現在《自然》之中,之後在《九域遊記》裏,甚至連原理都已經放出來了。活塞、曲軸、飛輪、鍋爐,瓦特等人要費盡心血才能發明,只不過是韓岡過去教科書上的一張圖片。

只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制造出來的蒸汽機,只具有爆炸性,還不具備實用性。直至如今,方有了一點眉目。遼國想要通過懸賞更早一步造出蒸汽機,這不是不可能。在這個工業技術剛剛開始冒頭的時代,一名天才的靈光一閃,能抵得上一百名工匠的絞盡腦汁。蘇頌在捅破擺鐘的最後一層窗戶紙用了五年的時間,換個人,說不定回去想一個晚上就突破了。

但只要有人開了頭,其他人追上去卻很容易,遼國通過蒸汽機占據不了太多的優勢,甚至連改變宋遼兩國之間的實力對比都很難。

科學技術的整體發展,不是光靠少數工匠就能做到的,不論招攬了幾十幾百名工匠研究蒸汽機,這數量依然顯得太少。

韓岡成立了工學,鼓勵讀書人成為技術人員,他更擴大了蒙學,希望日後從中出現更多的人才。合格的工程師,只要有了足夠的數量,就不是一二天才能夠彌補得了。

而且韓岡的工作重心,已經從輕工業,轉向了重工業。

在過去,礦冶業的主角,都是民戶。徐州鐵冶的三十六冶,就是由大戶承包下來,參與到開采之中的冶工動輒以萬人計。朝廷從中課稅,然後再視需要多少進行和買。

如今因為工業化生產的需要,各地礦業都逐漸變成了由國家控制下的大規模生產。徐州成了北方排名第二的鋼鐵基地,三十六冶變成了大大小小十一座高爐,下面的礦工、冶戶,都被朝廷吞了下來。

隨著鋼鐵業的擴大,如今在技術上,已經達到了新的瓶頸。在過去,只是進行微小的改變,即能帶來豐厚的收益,但現在,開發新工藝的投入越來越多,風險性也在加大,韓岡為此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實現他的目標,而成果也在一一顯現。

時鐘並不包括在內,但技術的進步,時鐘僅僅是其中之一。

“以遼國的技術水準,當他們開始蒸汽船的時候,大宋這一邊也能夠將蒸汽機放在火車頭上了,這是底蘊上的差距。什麽時候遼國能大規模制造蒸汽機,我們大宋絕不會遲上一年半載。”

這是韓岡的自信。

蘇頌笑著點頭,但很快又嘆了起來,:“朝堂中還有人說把工匠都抓起來關好,讓他們用心去做事,要趕在遼人之前。”

韓岡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前,曾經聽說過有所謂的囚徒設計局。因為不想讓政治運動的波浪破壞國家急需的新武器的研究,掀起政治運動的主使者,便將整個武器設計局中的所有人都關進了集中營,讓他們以囚徒的身份從事各自的工作。

這個時代,竟然有人能想到類似於囚徒設計局的點子,當真是超越了時代的局限。只是一下子超前了那麽多步,當是又瘋又蠢的白癡無疑了。

“這種蠢話提都不要再提了。一邊是做奴隸,一邊是做王公,白癡都知道該怎麽選了。”韓岡冷笑,“朝中重臣,魚袋狨座,尚不如蠻人有見識。”

“肉食者鄙,雖不盡然,卻也有幾分合乎道理。”蘇頌忽然鄭重起來,“不過玉昆,千萬不要小覷耶律乙辛。”

“子容兄放心,都能篡國權奸,如何還敢瞧不起?”

提出蒸汽機的是韓岡,讓蒸汽機超越火炮成為一個標志的也是韓岡,當耶律乙辛將懸賞高高掛在蒸汽機上的時候,這件事怎麽會不牽連到韓岡身上?

總有人想藉此發難,或是將韓岡拖入渾水中沾上一身臟。

耶律乙辛把懸賞拿出來的時候,當也正看到了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