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骎骎載驟探寒溫(五)(第3/3頁)

景誠雙手推動著精致的小茶碾,將茶團一點點的碾碎,頭也不擡地問道:“此次兩浙變故,有明教擔下來了。但相公日後打算怎麽處置,是否就這樣。”

“誠甫兄怎麽看?”

“此番事變,雖有明教作祟,實肇因絲廠,此事不寢,工人依然受東主盤剝,長此以往,其何以堪?以我看來,日後火焚廠房之事必將再現。”

宗澤默然片刻,道:“張因考績下中,展磨勘三年,段煒任滿轉遷宮觀,段將老邁,將斥其自乞骸骨,而陸子石素無官聲,宗澤出京前,禦史已經上表彈劾。過幾日,將會有一份朝報發往各路軍州,想必會給人提個醒。”

景誠停了手,對宗澤搖頭,“恐其不易。”

宗澤道,“佃農鬧佃之事自古未絕,士卒鬧餉也年年都有,工人為了工錢鬧事又何足為怪?官府只要維持住不將事情鬧大,最終他們會取得一個平衡。而且此番事後,想必江南也不會有幾家絲廠,再敢於苛待工人了。”

民不可輕。民畏官,但官也一般畏民。

兩浙百姓的兩稅和身丁錢,多是以絲絹的形式繳納。所以江南就產生了一種專門用來繳稅用的絲絹。正常只能織一匹的生絲,繳稅的絲絹至少能織出兩匹來,黑心一點甚至能織出五匹。

這類絲絹上的經緯線,最惡劣的情況,稀疏得能鉆過蚊子。宗澤曾見韓岡拿了一匹到中書,半開玩笑地說,連紗窗都做不得了。在過去,朝廷會把這類絲絹當做軍餉發下去,不過韓岡治事之後,不合標準的絲絹都被禁止下發,而是按照產地發回原州縣,讓當地官員自己處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這是宗澤聽韓岡說的,不僅僅是上級對下級,百姓對官府依然有辦法。最壞的情況,就是揭竿而起。

面對雇主,百姓又豈是好欺負的?只要官府不幹涉太多,遲早會有一個平衡出來。

“但願如此。”景誠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