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2/3頁)

時至今日,這些棱堡也沒有全部建成。有第一階段的四座棱堡完全修成,附堡、倉庫、軍營、校場等設施皆備,皆以安為首字,其中就有安熹堡;

第二階段以平為首字的三座,則只完成了主體建築,進駐了守軍以及火炮,剩下的附屬建築,包括幾座附堡,都還沒有動工;

第三階段以和為首字的五座棱堡,正在給堡中的幾座重炮炮壘修地基;第四階段的三座甚至則連地基都沒有,才完成了征地、整地的工作。

按照規劃,如今正在修的這和字五堡內的主體道路和炮壘的地基,都是用水泥拌和了黃沙石子澆築而成。光是為了將運來的大小石塊給敲碎成石子,朝廷就特意劃撥了一台蒸汽機,用來驅動新造的破碎機。

這破碎機是拿著又厚又重的鉄鬥來盛原石,然後用重錘來捶打,最後把原石都破碎成合用的小塊。當破碎機開動的時候,離著一裏地都能聽見轟轟作響的聲音。

昨天李誡聽人說,有個小工不小心掉進了機器裏,等停下機器,只在裏面找到了一團沾了血的肉醬。死了倒罷了,還讓破碎機不得不停工兩天來大修,還請了幾個道士做道場——和尚犯韓岡忌諱,出場費也貴了點,故而沒去請。

“聽說以後鐵路上也要用破碎機了?”走了幾步,年輕武官問道。

李誡道:“鋪路的卵石沒多少了,就是有也離得遠。要是破碎機能更上一層,肯定是要用上了。”

鋪設的鐵路一條接著一條,原本作為路基的鵝卵石已不敷使用。為了得到更多的路基材料,就要把開山取出的大塊山巖進行破碎,所以需要制造更大的破碎機,或是發明更有效的破碎方法。

他又笑笑說道,“幸好是在東京,有什麽新東西,立刻就能用上。”

李誡的工作最近就是在東京展開,所謂的提舉開封環城鐵路營造公事,名稱足夠長的,也意味著李誡能夠親自主導一項能夠讓東京軍民親眼看得見的大工程。

年輕武官道:“在東京做事,到處都是眼睛盯著,比不得外面舒心。”

“萬事有相公擔待著,我就只要把這件事做好就行了,石堡主你說是不是?”

年輕武官聞言便斷然道,“自然,相公說什麽,俺石中信就做什麽!”

李誡也點頭:“我等皆是蒙相公青眼方得入朝為官,此恩豈可不報?”

在李誡看來,除了韓岡家的子女,怕是沒人比他更盼望韓岡能夠在這一次的亂局中破局而出——因為韓岡曾親口許諾只要有了機會,就提名他李誡成為侍從官。

他那一回聽韓岡說,廷議的成員不能全部都是由進士組成——盡管進士出身躍居高位已經是世間的共識——必須擁有一定的代表性。幾個主要得官途徑,都必須有那麽幾個代表人物,代表同源而出的所有人出現在廷議上。

所以按照韓岡的想法,日後的議政重臣,進士出身的成員,大約占據總人數一半以上的數量。剩下的四成多,分別是蔭補、諸科出身,以及舉薦得官者,各自占下三分之一。

李誡是韓岡舉薦為官,因為修路架橋而不斷晉升,甚至到了直秘閣的貼職。

他不會奢望宰執班,也不會幻想能夠在兩制中占個位子,可晉身議政重臣的行列,拿到一個侍從官的頭銜,對李誡來說,這是個有一線希望的未來。也因此,韓岡的承諾就對他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以朝堂的成例,李誡成為議政重臣的機會微乎其微。可如果韓岡能夠繼續執掌朝堂,把朝政按照他的意願去改變,那麽李誡成為議政重臣的機會,將是百分之百。

聽了李誡的承諾,石中信的表情上又平添了幾分親切,他笑著跟李誡道:“也就是直閣才能讓相公放心把這麽大的工程交托下來。”

“現在我只盼能夠順順當當地做好這樁差事,以求能回報相公。”

李誡說著轉頭望向右方。

就在不遠處,就有一條稍高於地面的台地,長長的一條,從北至南,站在平地上,兩邊都望不到頭。

李誡所看見的,就是十五六頭牛來拉著五千斤的巨型石碾,來回碾壓預定中鐵路路基的底部。

整條工地上,有上千頭牛拉著類似的石碾,拖著裝了幾千斤材料的大車,還有數量相當甚至更多的馬、騾、驢,林林總總加起來有上萬口大畜牲,而人則更多。

“要管理這麽大的一個攤子,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李誡暗嘆著。

雖說城軌已經和幹線區分開來,又有輕軌和重軌之分——主要是運人,兼及運貨,運輸量也小於溝通東西南北的幹線,故而東京環城鐵路的寬窄與一幹幹線鐵路、支線鐵路相同,但鋪設的標準——主要是路基的高度和寬度,都有所下降。但要將之修好,依然不是件簡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