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三)(第2/2頁)

“殿下。”伯文放下槍,對耶律懷慶道,“南造槍支的槍管精確、耐用,而且易於制造,更不易炸膛。只是臣覺得,南朝軍器監雖能工巧匠輩出,卻決不至於能勝過工火監如此之多。”

“是鋼料有別?”

伯文搖搖頭,“不止如此。”

耶律懷慶似乎明白了一點,“伯文的意思是?”

伯文雙眼閃爍著精明敏銳的神采,“板甲制造起來多簡單,比明光鎧、魚鱗鎧不知簡單了多少倍,一個鄉裏的鐵匠就能造出來,可終究還是要靠韓岡來點破。南朝的槍管質地好、數量多,這與板甲極為相像,想來也是有什麽地方點破了,這是我們不知道,而南人知道的地方。”

耶律懷慶點著頭,但眉峰蹙起,“到底是什麽地方?”

伯文瞥了眼放置在一旁的十余支火,槍,“殿下既然能從南朝將此禁物得來……”

耶律懷慶搖頭,“難。”

伯文皺了皺眉頭,“也許只要一句話……”

對,突破技術難關,也許真的只要一句話點破就行了。就像習武習射,要旨其實就是簡簡單單一句話,但許多人,練一輩子都沒練成。而耶律懷慶在工火監中看到的,那些大工藏著掖著的東西,其實也就是讓人茅塞頓開、卻難以自行突破的一句話。

可耶律懷慶仔細想過,仍只能搖頭,“還是難。”

以耶律懷慶所知,出自南朝軍器監火器局京師槍械第一廠的元祐八年型燧發火槍,目前只裝備了神機營,以及一部分禁衛,外界根本看不見。

即使以耶律乙辛遼國之主的權勢,也是費盡手段才弄到了三十余支。

事後耶律懷慶還聽說,光是為了這一槍支失竊案,南朝就有十幾個人人頭落地,五六個官兒受了懲處,大遼埋伏在東京城中的幾個藏得很深的細作,也都在宋人的大搜檢中被挖了出來,損失之大,十年未有。

“不瞞伯文你。”耶律懷慶坦誠道,“開封城中,還能派上用場的細作,已經不剩多少了,而且都跟軍器不沾邊。”

伯文又瞥了一旁的南造火槍一眼,三支交叉架在地上,一排五六架,不禁喃喃,“太貪心了。”

“是的,太貪了。”耶律懷慶也嘆息道。

開封諜案事後,主管南朝開封的職方頭目,便被打發養老去了。弄來了最新式的火槍的確是功勞,但損失了一幹潛伏者,卻是無法彌補的代價。如此好大喜功之人,不能重用。

“那就只能依靠工火監自身來研究了。”伯文遺憾地說道。

耶律懷慶搖搖頭,不抱什麽期待,“希望運氣好點。”

親自拿著實物對比過,耶律懷慶很清楚要自行實現這樣的技術突破有多難。

在南朝,相比起對燧發槍的敝帚自珍,火繩槍在河北都敞開對外發賣,有本地保甲互保證明的成年男子,就可以到官府準許經營的兵備店裏面購買槍支彈藥。

據耶律懷慶所知,河北地方上百姓自發組建的忠義社,集體購買的火槍數以萬計。而大宋軍中淘汰下來的各色兵器——甚至包括弓箭——都在兵備店中可以買到。

兩相一對比,便可知大宋朝廷對燧發槍技術的重視,亦可知從火繩槍到燧發槍之間,南朝軍器監的技術進步到底有多大——大到已可將過去所有兵器視若敝屣,棄置不顧的地步。

“殿下無須擔憂。南人重儒輕工,即使韓岡,也不敢將工置於儒上。國朝卻重工事,崇技術,遠的不說,南京道上,家家皆有子弟攻讀《自然》,習練工事。人心共舉,趕上南朝指日可待。”

耶律懷慶深吸一口氣,轉顏點頭,“此乃皇祖父的遠見卓識,若非皇祖父深明大勢所向,我大遼抱殘守缺下去,國滅也是轉眼間事。”

他再看看靶場,對伯文道,“好了,我要去向皇祖父稟報了。伯文,這邊就勞煩你了。”他又笑笑,“希望皇祖父現在已經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