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五)(第2/3頁)

韓岡對史料上下的功夫並不算多,但堅持了二十年的學習,至少《史記索隱》和《呂氏春秋》都是精讀過的。

如果只是這點事,還不至於讓韓岡難做。他笑道:“是以史遷的《史記》為準,還是以今人的《竹書》為準?”

曾孝寬搖頭,“如果只是這麽點事,還不至於要讓呂升卿掛個名字。呂惠卿又不會未蔔先知。”

“還有什麽……”曾孝寬幾番提點,韓岡終是警醒過來,“放太甲於桐宮?!”

曾孝寬點了點頭。

只能是這個!

兩府能夠圈禁天子,其行動的理論根基,就是來自於伊尹放太甲於桐宮的故事。

如果有人證明伊尹方放太甲於桐宮,並非如史記所說一般,那麽失去了大義的名分,被壓制的官僚中,肯定會有人要趁機反彈。

即使兩府掌握了天下軍力,但其執政根基斷了,就等於是缺了腿,會有大麻煩。

文攻武衛,豈可偏廢!

如果只是說伊尹放太甲於桐宮這件事的真偽,之前其實也不是沒有異議。但那些只是從歷代文獻中翻出來的只言片語,根本不算個事。

但現在是呂升卿整理出了一部《竹書紀年》來,整部書和零散記錄對人們說服力,有著天壤之別。

“還有《史記》!”韓岡道。

韓岡根本不在意哪個是對的。世人引用史料,絕大多數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而不會去在意史書的正確。

要是以《竹書》為準,伊尹放太甲於桐宮這個在《史記》中溫情脈脈的故事,可就要變成一出王子復仇記了【注1】。

幸好,《竹書紀年》是新出之書,日後會拿著書中的記載,來攻擊兩府的行為,在世人眼中,肯定是些唱反調的文人。世間共通的認識,還是以《史記》為準。

“是,還有《史記》。”曾孝寬道,“我等行事在前,呂惠卿出書在後,所以即使為人指摘,猶有辯駁之辭。可若是再用共和之語,那世人看了又會作何想法?”

有些事是可一不可再。

前面“放太甲於桐宮”的事撞上,可以說是呂氏兄弟刻意針對——實情也的確如此。但現在“共和”撞上,可就等於是聰明的捕盜拿住了蠢偷兒,被呂惠卿、呂升卿兩人守株待兔的兩府,還有韓岡,肯定是要大丟其臉。

“不能用共和?”韓岡嘆息,這可這是好詞。

“絕不能用。”曾孝寬肯定地說道,“甚至以黃帝為紀年也不能。”

西方二教,是以其發軔為紀元,但中國想要仿效卻不可行。不說會被人攻擊是蠻夷猾夏,只是《竹書紀年》自黃帝始這一事,就不免為人聯想。

“不過年號只能算是末節了。”曾孝寬又道,“從《竹書紀年》事上看,呂惠卿心仍未死,還望玉昆你要小心。”

“多謝令綽你提點,我會注意的。”韓岡點點頭,苦笑道,“想不到呂惠卿真是心如鐵石,難以改易了。”

“他心裏有怨氣嘛。”曾孝寬笑道,“不過現在也只能寫寫書,陰裏刺一刺,做不得大事。”

韓岡道,“可不一定。給他一個機會,他肯定是要興風作浪的。”

“只要京師穩定,他也翻不起大浪。”曾孝寬想著,說,“最好能早些犒賞眾軍,免得為人所趁。”

朝廷大典,依故事當犒賞百官、三軍。天子大婚,自然是該大賞特賞。但兩府決定,不給天子收買人心的機會,將會在近期,以大議會的名義來犒賞。

按照之前擬定的計劃,半個月後,大議會的第一次籌備會議就要召開,朝廷將會提前幾日以此名義發下賞賜,免得三軍山呼萬歲,為皇帝慶壽讓人頭疼。

“再早,多半會讓人誤會,是皇帝給他們的賞賜。”

兩府要在軍中提高影響力,要安定軍心,還要避免沉渣復起。這是兩府想要做的。原本計劃得很好,現在卻得改變計劃。

韓岡思忖著:“只是一個呂惠卿,沒必要這般戒備。賞賜差一天兩天,他也做不了什麽。”韓岡沖曾孝寬笑道,“要相信禁軍,相信禁衛。”

曾孝寬又看了看韓岡,覺定不再糾纏此事了,依呂惠卿手中的實力,即使後發制人,政事堂也有足夠多的手段獲取勝利。

“還有。玉昆,”曾孝寬換到了另一個話題上,“你們的那個自然學會的第一次大會也要開了吧?”

韓岡笑得更加開懷,呂惠卿還是不脫舊窠臼,卻不想世界已經變了,能帶來些麻煩,卻影響不了大局,“嗯,與第一次籌備會議差不多同時。”

注1:《竹書》,是晉代於墓中發現一部編年體史書,因為是竹編而成,故而稱為竹書,一般的說法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從黃帝開始,一直記錄到魏安釐王為止。

如今《竹書》的西晉初釋本和考正本都先後失傳,流傳於世有今本,古本兩個版本,今本一般認為是後人偽作,而古本是清代朱右曾搜集西晉以來所有引用《竹書》內容的書籍,最後編纂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