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虛實(十二)(第2/2頁)

在沈括參知政事後,遊師雄遞補成為除韓岡之外的最年輕都堂成員,但這要等到李承之和熊本出京之後。

“雖然說奉世和伯通要制置河北、河東了,但有一件事要先確定……”待李承之和熊本坐下來,韓岡出言強調,“這一仗,不一定會打。”

遼國不是西夏,才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沒辦法完全扭轉世人對宋遼兩國軍力對比的看法。

就算之前贏了一次,那也是遼人先打進來,大宋被動防守,反擊過程中奪了一塊地,但之前幾年,不也割讓出去一塊嗎?不過是加點利息收回來。

現在兩國平起平坐,不用花錢買平安,對立國百多年來,一直生活在契丹鐵蹄下的宋人來說,已經是很滿足了。

要是對外宣傳說,大宋已經可以吊打遼國,相信的人有,但不相信的同樣不會少,即使相信的人,心中怕也還有幾分不自信。

而貿然挑起對遼戰爭,這種不自信就會成為阻礙,甚至被人利用影響到戰局。如果戰事膠著時——這不是不可能,以遼國的實力,勢如破竹的情況幾率反而更小一點——以此為由,煽動民意,從而打擊推動戰爭的宰輔們,那一幹被章韓為首的都堂壓得擡不起身的人,是很可能幹得出來。韓岡從來不會高估政治人物的節操。

這也是在宣傳上,一直沒有偏向於鼓吹對遼戰爭。但神機營的強勢,已經通過歷年來的宣傳打出去了,只需要更進一步,加強天下士民心中的信心,日後對遼全面戰爭,民意的基礎就從此而來。

韓岡的目的也只是如此,一步步來,“我們要先看看遼人會不會同意我們的要求,才會做決定。換個說法,就是首鼠兩端。”

不是什麽好詞,有些自嘲的味道,宰輔們配合得笑了兩聲,專注地聽了下去。

“就算打起來,也不求恢復幽燕,更不求攻滅遼國——理由就不必說了,議政們不一定明白,我們都是知道的——最多也只是先試探性地報復一下,把遼國打回到談判桌上來,老老實實地解決問題,讓朝廷面子、裏子上都能過得去。”

短促的戰爭,逼得遼人輸誠,如此一來,宰相們的聲望又能更上一層。對,正好趕上大議會的召開。

算盤打得很精,但到底能不能如願以償那就兩說了——如果有人做些手腳的話。

但沒人指望趕著回京就職的李承之和熊本,會將邊境沖突變成大會戰。

在場的誰也不會戳穿這一點,都是你我心照。

“玉昆相公。”呂嘉問擡了一下手,示意發言,“我要問一下,如果當真開戰,這一仗該怎麽打?”

“這就是制置使的任務了,等定下來,再交付都堂議論。”韓岡道,“都堂這邊要做的準備,就是糧草,彈藥。”

“火炮呢?”呂嘉問問。

韓岡道,“只是河北、河東兩路,就有三寸以上的火炮一千七百余門,遍布兩路的各州軍寨堡。”

“遼人的火炮也有一兩千吧。”呂嘉問又道。

“兩千五百門以上,北方房去年有一個報告。”沈括對同在樞密院的呂嘉問道,“其中擺在南京、西京兩道上,差不多也有一千七八。”

章惇將頭歪向韓岡,笑道:“與我們相差不大啊。”

韓岡道:“如果奉世和伯通到時候覺得有必要再加配火炮,軍器監隨時可以將兩路的火炮數量提高一倍。”

“遼人去年鐵產量超過千萬斤了。”熊本道,“用上幾個月,或許也能做到。”

“那耶律乙辛就要抱著他空蕩蕩的金庫哭了。”韓岡向後一靠,得意地笑,“事實證明,將遼國拖入軍備競賽的選擇是正確的。否則他就能用日本開采的金銀給自己築一座宮殿了,而不是鑄成金錠銀幣,放在了朝廷的封樁庫中。”他攤攤手,“朝廷付出的只是鐵而已。”

“還有許多在平安號的金庫裏吧。”

與雍秦商會相輔相成的銀號平安號,從不涉及宋遼之間的直接貿易,但一向賺得最多。可這句話,呂嘉問和熊本倒是沒敢說。

“海軍能做到多少?”氣氛有些微妙,張璪岔開了話題,“能不能攻下幾個重要的島嶼,比如對馬島,逼迫遼人先攻過來。”

呂嘉問笑道:“等攻下對馬島後,是不是幹脆把日本也攻下來?日本的黃金白銀可是好東西。”

張璪氣一滯,一時無話,曾孝寬道,“樞密。對馬五個島,駐軍四千多,南北兩主島上的寨堡加起來有七座,皆棱堡制式,控扼要沖,島民也盡是軍戶,不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