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追憶(第2/2頁)

其實海陸軍的軍費比例,比如今還要差不少,現如今,大宋海軍七支艦隊,駐紮四海兩洋,擁有十一座一級軍港,二十九座二級軍港,占去了總軍費的四成。

但當時海軍初建,能在十數年間,虎口奪食,在總軍費中占去了兩成,可見當時廟堂諸公,對海軍重視。

遼國國力當時可說是開國以來最為雄厚的,可相對於大宋的差距,卻也是開國以來最大的。

不論宋遼兩國軍隊的戰鬥力如何,在投入上,遼國無論如何都比不上大宋。

如果是陸上的軍隊,遼人還有所謂的傳統,自幼生活在馬背上的契丹騎兵,也不是大宋的騎兵部隊一時之間能夠趕上。

但海軍,全然沒有底蘊的宋遼兩國,完全是靠錢撐起來的。

遼國占了高麗、日本,在享受到高麗女子、日本金銀的同時,也使得遼國需要防守的地域急劇膨脹。原本以進攻作為戰爭哲學的遼國,即使需要防守,也會選擇以攻代守但在海上這個陌生的戰場,如果想要維持在陸地上的相同戰略,就必須要花費比宋人更多的軍費在海軍上。

可大宋的金庫,又豈是遼國能比?

按先父的說法,“有錢能夠天天有炮打,沒錢呢,空有九寸大的行貨也只能幹挺著”。

遼人省吃儉用置辦下來的幾艘戰艦,還沒有下船台,就已經落伍了。等艦只正式列裝,大宋艦船上的炮手,一次訓練下來,就是一二十輪的發射,類似的訓練,一個月至少有兩次。而遼國的海軍呢?

筆者曾經看過一篇遼國海軍的訓練記錄,如果上面的記載無誤,那麽即使是排序最前的將軍級,一年下來的訓練量還比不上大宋一個月的,最低級的巡檢船,訓練水平就更低了,完全舍不得磨損寶貴的火炮。

關於第一次旅順口海戰(當時遼國稱之為蘇州港),在先父的回憶錄裏是這麽說的。

“當我發現遼艦①的時候,是當日午後兩點半過一點。因為青州號的桅杆最高,其實最早看見的是青州號,接下來才是遼艦伏波將軍。”

①:按照第一代文登號留存下來的航海記錄,最早發現遼艦的,是文登號上的正瞭望手林忠——編者注。

“之前青州號北向追擊,因為船速較快,脫離了編隊。等到文登號追上去的時候,青州號已經陷入遼艦重圍之中。當時楊武靖公就在青州號上,因而船長立刻掛上了戰旗,和鹽城號一起,兩艘巡洋艦同時沖進了敵群之中。”

“當時我剛剛進了軍中,第一次參戰,心中不免忐忑。但主帥身陷重圍,不過青州號的位置很好,威脅性最大的兩艘將軍級距離最遠,近處的巡檢級,火力很微弱,因為想要破壞青州號的船帆,紛紛使用了鏈彈,但直到文登號趕到射程範圍內,船艏炮開始發射,青州號的船上也沒有任何損失。在這段過程中,最近的三艘遼艦至少發射了五輪,但沒有一發對青州號造成稍大一點的損傷。我在千裏鏡中,親眼看見一枚枚鏈彈落到青州號的前後左右,但最多也只是擊中船幫。遼艦與青州號距離一直在拉進,如果整件事反過來,大宋的艦船連續五六輪都沒有打中,距離不到一裏的敵人,事後肯定要重重被罰。”

“即使不去統一計算射擊諸元,完全依靠炮手自己的判斷,也不該有這麽差的命中率。按戰後救上來的遼軍俘虜的供述,他所在的艦只是第一艘向青州號開炮的巡檢船,也是距離青州號最近的巡檢船。但船上的炮手,平均射擊經驗還不到五次,只是上膛、清膛、復位、再上膛的標準動作練習得很好。”

“得知他的供述,我才知道,在文登號沖進戰場之前,青州號受到的攻擊,不是五輪,而是八輪。每一輪發射之間的間隔,就連付德昌都小吃了一驚。只論發射速度,都快趕上青州號上的炮組了,不過落點也因此偏離得反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