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變遷(一)(第2/3頁)

王中正善於聚斂之術,名下的產業不少,在京畿都有幾處田莊。但他家產真正的大頭,還是放在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這世上沒有多少人知道,他也是雍秦商會的成員,只是屬於不公開、不與會的那一撥——有許多世家、官員,都是讓自己的親族來加入,但王中正,幼時被迫入宮,使得他寧可讓馮從義代理,也不會相信自己的親族。

在馮從義的引領下,王中正參觀了自己參股的幾座大型工廠。

十年前,機械廠的原址上還是一片荒涼,十幾平方裏的沙土地上滿是大大小小的石子,只有淺淺的草叢,一簇簇地在這裏艱難的生長著。沒有田地,沒有村莊,看不見人煙,對於耕作,這一片土地毫無價值。

但十年前的冬天,一條鐵路從京兆府連通過來,一座座簡陋的房屋出現在這裏,伴隨著成百上千的工人,長安水泥廠的水泥窯首先拔地而起,緊接著是長安鐵件廠,然後是長安機械廠。

十年之後的今天,舊日簡陋的窩棚變成了一棟棟整齊排列的三層紅磚建築,兩尺寬三尺高的窗戶一扇扇地嵌在外墻上,仿佛蜂巢。幾家工廠的廠區也擴大到占滿了整片沙土地,一座座配套的小型工廠在周圍星羅棋布。

每一天一輛輛滿載著成品的列車從廠區鐵路駛出,然後帶著更多的原材料沿著鐵路回來。巨大的工業體仿佛一只怪獸,不斷吞下礦石、生鐵、煤炭等原材料,再排出市面上渴求的工業品。

寬敞的廠房宛如車站站台一般深長,十一座熔煉爐如同巨柱一般排列著,每一座熔煉爐前都有一具巨大的蒸汽氣錘。一條軌道從廠房中穿過,運來了原料,運走了成品。

這裏是鐵件廠配套的冶煉車間。一塊塊生鐵錠在這裏被送進爐膛,加熱熔融,冶煉工將之取出後,又由鍛工操作著巨大的氣錘,反復捶打著鐵塊。

數百斤重的錘頭被蒸汽機緩緩吊起,又猛地砸下。鋼花飛濺,只有身穿厚皮圍裙,手戴石棉手套,臉上還有鐵皮面罩的鍛工才能無視。

氣錘的敲擊聲宛如洪鐘,十一具鐵錘此起彼伏,百煉鋼就在這一次次的鍛打和灼燒中逐漸成型。

馮從義在嘈雜聲中,附耳對王中正道,“過去鐵器廠的大型鍛錘,都只能使用水力。風力都不行,因為不穩定。如今有了蒸汽機,就不必一定要把工廠建在河邊上了。”

馮從義帶著自豪向王中正介紹著鐵器廠的成果,王中正視線在車間內工人身上帶過,高熱而又嘈雜的環境,每天大量的體力消耗,在這裏工作的工人,壽命決然長不了。

不過王中正對此並不關心,即使他知道,在工廠中每年都有許多事故死亡的案例,但這些工廠,是在為他賺錢。

僅僅是這一座冶煉車間,每一次氣錘的重擊,對他來說,也許就是一枚小錢叮當落袋。

長安鐵器廠,長安機械廠,長安水泥廠,都是京兆府境內相應行業排在第一的工廠,也都是王中正參股的工廠。

關西的許多工廠、礦山,由於建造和開發的成本太高,都是在雍秦商會內部招募投資者,絕大多數投資目的都是為了紅利,經營者所占的股權比例雖小,卻能穩穩地控制住工廠、礦山。

但只要能夠拿到錢,王中正也不會去操心廠礦的經營。他一向有自知之明,在陜西時,不去與種諤、張玉爭權,在隴右時,一切都交給王韶、韓岡,選對了投資對象,坐著拿幹股分紅,這就是他一路發家的秘訣。

在他看來,三家工廠給錢及時,那麽工人死活也沒必要太放在心上。更何況,務農的生活同樣摧殘人,細論起壽數,也不比工人長到哪裏去。

從工廠參觀過來,王中正精神尚好,馮從義本猶豫著要不要繼續下面的行程,看見王中正的樣子,就放下信,繼續領著他去參觀了當地雍秦商會分會捐款開辦的中學校。

中學校裏面多是十二到十五的少年,王中正抵達時,正好看見幾十名學生正在寬闊的操場上列隊前行。

王中正心中一陣訝異,那分明是軍陣。

“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可惜國子監中,就只教了一半。”田高是田腴之子,是根正苗紅的氣學子弟,帶著王、馮二人參觀時說起國子監來,他就免不了暴露出一些心結來,“但在我橫渠書院的分院、下院中,卻是一樣不缺,不過應時勢變異,而做了一定的調整。以求德、智、體三全。”

以王中正對氣學學制的了解,一名學生能夠從中學順利畢業,至少可以做一個合格的糧秣官了。若是德智體三全,稍加歷練後,說不定就能獨當一面。普通去處,如此才是也是很少而這樣的人才,在關西卻是源源不斷地被培養出來。

出於對學校的尊重,王中正是在學校外下了馬車,這時一路走回來,上車時還要伴當和馮從義扶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