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變故(二)(第2/3頁)

韓岡卻不知道這件事,帶著些許驚訝地回頭:“你見過?”

王舜臣點頭,“去過一家實驗室,開發電燈的。”

人造電光,王舜臣聽說過,也親眼看過。對電燈實驗室並不陌生。一盞盞沒有火、不用油,純粹而明亮的電燈照亮了院落和房間的每一個角落,讓第一次參觀的王舜臣嘆為觀止。

也因此,王舜臣在那個實驗室中逗留許久,甚至都知道,為了讓電燈能持續發光,還必須分離空氣中的氧氣和碳酸氣,將剩下來的氮氣充入燈中密封。

“電力相關的實驗室可沒幾家。虧你能找到。”韓岡笑說道,卻沒做多問。

電力、尤其是電燈,也算是當下最熱門的項目之一,雖然門檻很高,能夠投入研發的實驗室不多,但實驗室背後的資助者或試圖成為資助者的投資人卻多如過江之鯽。

“既然見過電燈實驗室,可知這裏是作何研究?”韓岡撥過垂下來的一根電線,問道。

王舜臣擠出一絲微笑,配合著,“不像是電燈。難道是電報?《南行記》裏的電報?”

《南行記》中,已經抵達交州的主角,將留言瞬息萬裏的傳回河北家中,用的就是所謂的電報。還沒有問世的東西,卻連挑擔子的力工都聽說過了。用電的物件,除了電燈,也就只有電報了。

王舜臣現在感覺回到了自己第一次上京,被王厚帶著逛窯子。自己褲子都脫了,窯姐卻還要點香、斟茶,弄上好一通張致。

電報是個好東西,但他想看的可不是什麽能千裏傳音,萬裏傳信的新機器,而是能壓得住陣腳,鎮得住宰相的手段。

發報的按鍵用滴滴答答的長短音,將王舜臣說的一句話傳到了對面的樓上,從對面樓上傳回的紙條上,一個字也不差。

“如何?”韓岡帶著自滿的笑容,問著王舜臣。

電報已經成功制造出來,如果換個時間,王舜臣一定會興奮得說不出話來,身在北庭,能知道當天東京新春杯的結果,這對賭徒來說是多大的喜訊?

可這不是王舜臣想要的。只是他還不能掃韓岡的興。

“前線軍情都能及時傳回,有此一物,勝過十萬大軍。”王舜臣喜笑顏開地大聲贊美,一旁的實驗室成員,全都歡喜得抓耳撓腮,韓相公說好,王太尉也說好,這一份功勞妥妥的拿到手了。

“六年了。”韓岡感慨地說,“六年的時間,終於把電報給做出來了。”

實驗室的成員們,心有戚戚,六年的時間不短了,他們遵從韓岡的指點,不斷地進行試驗,不同結構的收發報機制造了幾百台,三年前造出了可以發信的電報,但直到上個月,才確定了如今的這一成本、性能、易用性、以及可維修性上都算得上出色的型號。

“接下來就可以投入使用,鐵路幹線先用上。有了電報,鐵路的運輸效率能提升至少五成。”

原來鐵路上信號的快速傳遞,主要靠目測。在修築鐵路的同時,就在鐵路附近的高處,修起信號架。如果沒有合適的高地,就幹脆建起標高十丈的信號塔。通過信號架來傳遞信息。類似於烽燧,但比烽燧燃起的狼煙能夠傳輸的內容更多。不過比起電報,自是遠有不如。別的不說,只是發車頻率就可以增加許多。

“只是有這一條在,成本雖然高一點……”

韓岡說著,突然又搖搖頭,苦笑著對王舜臣道,“這成本可不是高一點。雖然這一條系統在諸多研發型號中成本算低的了,但依然是貴得很。主要就是線路太貴。”

王舜臣順著韓岡的手指看著前面的線纜,“多少?”

“一股線一裏就要百貫。”

王舜臣呼吸一滯,脫口而出,“這麽貴!”

六百貫對朝廷來說當然不算多,但電報線路想來不可能才單股線,看外面墻上和天井中的線路布置,至少得雙股吧,甚至得三股、四股,再乘以天下鐵路的長度,可就是個巨大的數字了。

“就是這麽貴。”韓岡點頭。

拉制銅絲的技術並不困難,古已有之。得到銅絲之後,用清漆和杜仲膠來做絕緣。線纜外裹起麻布,再用膠來裹起。制作難度不低,自然成本就高得驚人。

現在只是處在實驗階段,故而成本問題並不是第一位。可一旦投入實用,六百貫一裏的線纜成本就有些駭人聽聞了。

六百貫一裏,僅僅是線纜成本。而要電報系統能夠正常使用,還需要木料,需要水泥,需要鋼材,需要各色器材,材料成本單價至少要翻番。材料之外,運費,安裝費,人員的培養費用,以及日後的維修和維護成本,都是在原本就已經十分高昂的建設投入之上再加上重重的一筆。

“要是給人知道這麽值錢,怕是禁不住賊偷。”王舜臣撚著電線對韓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