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議(五)(第2/2頁)

更何況,大宋朝堂上一開始就對外明確了蠶食戰略。

甚至在報紙上明明白白地說明了,這一次反攻絕不會冒進,目標只是涿州,越過國境之後,前進最多也不會超過百裏。

看到來自宋國的報紙,遼國君臣都被明確了一個概念,一旦涿州被奪占,別指望宋軍會趾高氣昂地往北進發,冒著補給線被斷的風險,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宋軍反攻回河東,直趨大同,根本不會自蹈險路。

宋國的戰略如此,遼國能做的應對就只有一個了。只能在涿州與宋人決戰。寄希望於一戰解決。

十倍於敵的國力帶來的戰略優勢,完全可能因為戰術上的一次慘敗而被抵消。遼國主動攻擊河北,就是希望通過戰術上的勝利,改變戰略上的劣勢,等到兵敗天門之後,又被迫選擇在涿州與官軍決戰。

但結果是個悲劇,宋軍沒有讓遼國君臣如願以償的義務。涿州淪陷,遼國此前所建立的從邊境到涿州的防禦體系徹底崩塌。南京道的核心地域之前,已經沒有任何防線能夠阻擋宋軍的腳步。

以遼國的國力,更無力在補充戰損的槍支火炮之余,再在涿州以北修起一道以棱堡為核心的防禦體系。更不用說還有工廠要搬遷,南京道全境都在宋軍的威脅之下,不論有多少反對聲,耶律乙辛都會把工廠和工人搬回到暫且安全的地方去。但如此折騰,遼國國中的漢人只會對大宋更加心向往之,契丹人的統治只會更加不穩,遼國滅亡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所以韓岡才會說,遼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