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新議(七)(第2/2頁)

遼國南方本是富庶,而在遼主大敗於天門寨之後,契丹人對地方上的控制力大大下降,盡管官軍展開反攻後,遼人隨即采取了堅壁清野的焦土策略,派出軍隊強行征集糧草囤積在各處據點中,但效率乏善可陳,反而受到地方豪強的反擊,更給了官軍就地征集的余裕。

糧草在各處轉運站點堆積如山,但順位靠後的炮彈、子彈永遠都不夠用。各支部隊跟隨主官,性格都截然不同。甚至有桀驁到直接搶劫剛剛到來的彈藥車輛,根本不去管帥府定下來的分配方案。

王厚就很幹脆地把這個十分棘手的苦差事丟給了韓鐘。

如何處理好與那些將領之間的關系,就成了韓鐘的難題。一群驕兵悍將,必須要按照規定來分配,但也不能太過鐵面無私,而疏離了這些本來可以拉攏的同袍。

他的父親為什麽能夠得西軍軍心,無數關西男兒在他駕前甘願效死不辭。那是因為設醫院救人,保障輸送安人,率軍立功捧人,更因為他的父親會做人,能得人。

一盤菜裏不加鹽,好吃嗎?

如果菜裏多加幾把鹽,能吃嗎?

這是韓鐘從他父親那裏聽來的教訓。

對待下屬和同僚,處置公事,需公私分明,按章辦事,不可徇私情,謀私利,但也不能太過刻板,小小的一點便利,就像菜裏的鹽一般,頓時就能讓關系密切起來。但如果因私廢公,就是菜裏放多了幾把鹽,壞了菜了。

韓鐘秉持父訓,除了一開始犯了些錯之外,之後一直做得很好。在河北軍中,有了很不錯的名聲,也收攏了一些有才幹的將佐。

可用於日後,韓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