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北上(第3/4頁)

在異國他鄉出征,沐昕深知情報的重要性。他身為副帥,大力提拔了一批羽林衛學出來的將士擔任前中後軍的警戒任務,就連整個情報機構,也全部交給了他們和咨情司的內監,錦衣衛。

這一路北上,雖然全部是騎兵,但是受限於各地的補給補充,大軍每日只行軍百裏,預備用十五日的時間抵達德裏蘇丹國的境內。

那個時候,朱棣也會在忽魯謨斯登陸,並且準備妥當。

朱棣要求一萬東征軍不管戰況如何,必須要在十二月初一占領開伯爾山谷,這對他們來說,並不艱難。

九月初十,受益於印度各小國的補給充足,向導的積極配合,大明軍隊提前一日抵達了德裏蘇丹國南部最重要的門戶齋浦爾。

德裏蘇丹國是穆斯林的國家。蘇丹既是國家元首,又是伊斯蘭教最高教長,集君權和神權於一身。中央政府有36個部,首席大臣“瓦齊爾”名義上掌管各部,實際上只管理財政。

他與軍事部總督、宗教和司法部大臣、機要秘書兼情報大臣成為蘇丹國家的四根棟梁。此外,還建立了行省制的地方統治體系,由穆斯林地方軍事貴族掌權。

由於統治階級都是中亞來的伊斯蘭教軍事封建貴族,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為核心,他們占有大量的軍事采邑土地“伊克塔”,並依靠中亞外族雇傭軍為統治支柱。

蘇丹政權對印度教封建主及各階層廣大居民采取敵對、歧視、迫害等高壓統治政策,尤其是強征人頭稅及強迫改宗伊斯蘭教,刺激了印度教各階層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情緒。

蘇丹將被征服的印度國土以“伊克塔”(軍功田)和“瓦克夫”(清真寺教田)、“伊納姆”(伊斯蘭教阿訇的終身賜及田)的形式封賜給有軍功的穆斯林軍事封建貴族及清真寺和阿訇,作為他們的軍事封建采邑領地和教產。

大批的印度人都失去了土地,只能當佃戶。因此人民起義和教派運動不斷爆發,民族、宗教及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總體來說,德裏蘇丹國只不過是北印度一個最大的區域王國,其疆域的大小同國力的強弱成正比。

這些被征服、被統治的地區名義上屬德裏蘇丹,實際上又分三種情況: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的地區稱哈裏薩,即國有土地,主要限於德裏和河間地區。

其次是由省督掌管的地區,也就是伊克塔類封地。

最後是臣屬的印度教國王或酋長掌管的地區。國家只對前兩種地區征收田賦,對後一種地區只要求按年納貢。

齋浦爾就是最後一種,這裏的統治者辛格家族一直是最忠誠的印度教徒,只是屈服於德裏蘇丹國的武力,成為德裏蘇丹國的附庸。

為了應對大明的攻擊,德裏蘇丹派出了五萬人的直屬軍隊,直接接管了齋浦爾的城防。

可是,大明軍隊早就了解到了這一情況,也沒有將與德裏蘇丹有二心的辛格家族作為主攻的對象。

一萬騎兵只是在城外耀武揚威了一番,用火槍打爛了城墻上面的德裏國旗幟,就繼續北上。

這一下,就輪到德裏國的阿拉伯將軍圖格魯克難受了,因為是城防戰,他的麾下雖然有五萬人,卻只有五千騎兵。

現在大明士兵根本不攻城,他的麾下騎兵不多,連追也不敢追。

但是如果就此放大明軍隊毫發無損地北上,那他的人頭恐怕不保。

不得已,他只能命令麾下的五千騎兵銜尾追上,想要等到前方的阻截軍隊攔住大明騎兵的時候,前後夾擊。

但是,當他們追上來的時候,兩千將戰馬全部拴起來的大明士兵,分成了四個方陣,等待著他們進入了包圍圈。

雖然是五千對兩千的兵力,但是當槍聲響起,沒有受過槍聲驚擾,巨響訓練過的印度騎兵,陣勢直接就亂了。

那些馬匹在一陣陣的槍響之下,驚慌失措,不少士兵被發狂的馬匹掀下。

而大明士兵的火槍威力第一次真正展現在印度人的眼前,五千騎兵只有不到三百人逃離,其他士兵全部倒在了大明士兵的搶下。

只是短短的一個時辰,兩千士兵全殲五千騎兵,這一幕,讓收拾戰場的那些印度仆從軍無不視若天人。

他們拔下了德裏士兵身上的衣服,撿起了他們的武器,繳獲的馬匹更是讓許多人喜出望外。

因為這些收獲,他們的幹勁也是十足,當天晚上,就挖出了一個足以埋葬四千多人的巨坑,在第二天的黎明到來之際,四千多光溜溜的屍體被扔進了坑裏,原地多出了一座新鮮的土山。

得到了逃回來的士兵傳來的消息,圖格魯克命令關閉城門,再也不敢派人出去。

強大的大明已經讓他膽寒,面對大明人可以隔空傷人的火槍,他們手裏的大刀長矛根本難以對大明士兵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