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要英雄,不要聖人(第2/3頁)

漢部采取的是二十等爵制度,每一個等級的爵位都有門檻。

斬獲敵軍一枚首級就能成為一名第一級的公士。在這裏獲取第一級公士的門檻實際上是被降低的現狀,要是在先秦軍隊可是需要斬殺敵軍的甲士(軍官)才能獲得該爵位,漢軍士卒卻只要斬殺任何一名敵軍就能獲得此爵位。會降低門檻,那是劉彥極度需要一批新興的利益既得者。

相對的,因為第一級的公士爵位獲取條件被降低門檻,第二等級的上造爵位就被加高了門檻。

本來的先秦軍隊士卒在成為公士之後,他們只要參與的大小戰事次數累積足夠就能夠得到爵位上的提升,成為一名二十等爵中第二級的上造。

在漢軍這邊,公士想要成為上造就需要斬殺一名敵軍的軍官作為基礎,隨後還有至少參與一次會戰級別的大戰、五次會戰級別以下的小戰。

能夠稱之為會戰級別,那肯定是敵我雙方動用的兵力在五萬以上,超過十萬人的戰事則能夠稱為戰役。

事實上,不是天下大亂的期間,雙方合起來五萬人以上的會戰都不會太多,雙方合起來十萬以上的次數就顯得更少。平時有個幾十數百人的邊境摩擦算正常,數千人的大摩擦都比較少見。

值得那些想要建功立業之人慶幸的是,他們活在亂世之秋,又是身在執行二十等爵制度的這一邊,尤其該值得萬分幸運的是劉彥這裏的功勞統計除非是失誤,要不必然是有功必賞。

“幾處局部戰場的主官、長史、副將,他們的爵位必然會得到提升。”劉彥對誰有什麽功勞其實是比較心裏有素,他不可能知道所有人的晉升,對某一些人的晉升則是早就定下,可不能說出來。他不得不問:“封邑的安排做得如何?”

大戰之後論功行賞是一個國家的基石,每一次甚至都要尋找一名或者多名的典型和榜樣,但是找的人不能太多。

劉彥的意思是,今一次高級文武各一個,然後從底層尋找一些有特殊功勛者,發動宣傳機器讓萬眾知曉他們有過什麽樣的服務。

所謂的封邑可不是封地,封邑是一種只擁有稅務權的犒賞,類如隋唐的某個爵位有多少戶的封邑就是這麽回事。

經過非常久且嚴肅的思考,劉彥確認不會拿出土地來搞什麽“封建”,至少是在統治範圍達到極限之前不會。

每一個帝國都有自己最大的實際控制範圍,超過某一個範圍之後就會鞭長莫及。通常是看軍隊多少時間之內能夠抵達哪裏,一般是軍隊三個月內可以抵達的位置才顯得理想,超過三個月哪怕是到了也顯得黃花菜都涼了。

帝國最大的統治範圍被稱呼為“極壁”,西漢和東漢在面對帝國極壁時是采取設立都護府的策略,之後的隋唐也是這麽處理,但是隋唐又創造了一種羈縻州的政策。

羈縻州的政策理解起來並不困難,無外乎就是某個地方名義上屬於版圖之內,但那裏實際上是自治狀態。一般情況下的羈縻州是中央任命當地的強人作為最高長官,封某個誰一個什麽官職,但怎麽治理其實中央管不到。

事實上羈縻州的政策很狡猾,可以來這麽理解,將某個地方變成“神聖不可分割的土地”,鞭長莫及的時候保留主權的權利,等待有足夠的能力就可以好好來談一下什麽叫“自古以來”了。

所以說,“自古以來”這詞太好了,再加上“神聖不可分割的土地”才會顯得完整。一段話連起來的意思就是“老子現在沒實力先忍著,甭管你怎麽去折騰某處,那地方至少名義上歸屬於老子”。唔……名義上!

占個坑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發明,就像是棒子喜歡說全宇宙都是他們的,哪天棒子真的崛起,說不準宇宙還真的是他們的。

今次會出現多個中等爵,徐正必定是會晉升到第八級的公乘,紀昌晉升為第七級的公大夫,呂泰、桓溫、桑虞晉升第六級的官大夫,呂議、謝安、蔡優、李壇、李匡、田朔、張石……等十二人晉升為第五級的大夫。

二十等爵,第一到第三為低等爵位,第四到第八是中等爵位,第九到第十四是高等爵位,第十五到第十九是顯爵,關內侯都只能算是顯爵,那麽徹侯(西漢改為列侯)只能算是超品。

第四級不更的爵位,獲得的人數量有接近兩百人,他們皆是軍隊的中層軍官。

第三級簪裊的爵位,獲得者則是超過七百人,他們來自軍隊的中下層軍官。

第二級上造的爵位,獲此爵位的人數更多,達到了兩千以上,他們是基層如隊率、什長之類的基層軍官和一些幸運能夠殺掉對方軍官的士卒。

紀昌已經在做相關的犒賞計算,按照第一級的公士爵位就能獲得田一頃、宅一處和仆人一個,那麽就是至少兩萬多頃地、兩萬多處宅子和兩萬多的官署奴隸。第二級到第八級的爵位待遇則是隨著每一級往上增加,再來是每一級的爵位價值也體現在社會地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