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不服來戰

要是條件允許的話,劉彥歷來就是一個很能整事的人,搞出了炒菜等烹飪不說,一些生活上的需求也是在為這個“貧瘠的時代”帶來新鮮玩意。

任何穿越到古代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其實就已經在改變世界,差別就是地位有多高能夠改變多少。

劉彥為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已經非常多,並且還會再繼續改變下去。

現實的需要是不斷加強軍事,再來就是恢復漢家苗裔的自信,劉彥才會專注在軍事和精神上面。

事實上,劉彥絕對也會造火藥,差別就是能夠有多大的威力,一直沒搞不是因為什麽,僅僅是時間還沒有到。

對於漢家苗裔來講,精神上的需要可能會更迫切一些,那麽炎黃廟的存在就是必須的。

泰山並非只有一座山峰,被分成了五嶽,炎黃廟坐落在的位置是在東嶽(山東境內),按照計劃是擁有至少七個主殿以及四十九個分殿,目前修建成的只有一個主殿以及九個分殿。

除開宮殿之外,修有需要的林園,就是因為工期太趕的關系其實連百分之一的工程都沒有修上來。

廣場是最優先被建造的場所,看著占地該有五畝左右的廣場,它有著數量眾多的雕像。

雕像的擺放有些講究,是按照朝代來進行排列,每一座雕像都是經過查閱典籍按照記載的形象來盡量還原,例如神農氏看去就是一個看著像老農又背著藥籮筐的樣子,治水的大禹則是手持大鼎。

因為是有計劃的擺著,從山道來到了廣場,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雕像,它們最低的都有三米,最高的超過五米,每一個形象都是無比的分明。

“這戰馬雕刻得就像真的一樣。”孫綽脫離想要靠近被漢軍的士卒攔了下來,他正驚奇於看到的一切顧不得發怒:“要是漆上顏色可就栩栩如生了。”

如同英靈殿會有專門的守殿軍隊一樣,炎黃廟也是有專門的部隊負責守衛。開國大典之上,劉彥賜下的部隊番號並不多,給予虎賁軍正名之余,羽林軍也算是正式頒下,再來則是兩支守殿衛,分別是英靈衛和炎黃衛。

隋唐時期的十二衛在石碣趙國已經有一個雛形,但是並沒有正式定下番號,那是經過石碣趙國、苻氏秦國、慕容燕國……等多個時期的軍事中的一再改革,到了北周時期才算是真正確定。

十二衛是府兵制的根本,出發點是每一個州都有一支常備部隊,兵源來自於國家均田的產物,不過隨著李唐的再次改革十二衛算是瓦解,開始以節度使制度替代。

英靈衛和炎黃衛聽著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其實英靈衛大多是軍中殘疾軍士退伍安置的士卒,炎黃衛雖然是擇優而選但數量僅有一千。

廣場之上,分成兩排持戟而立的軍士,他們身上的戰袍制式與其余袍澤並沒有什麽區別,是在甲胄上才顯示出不同。

孫綽等一些帶著明顯浪漫文人思維的人是在觀察廣場上的景物,另外一些人看的可就不是景色了。

漢軍的甲胄大規模采取與西漢和東漢一致的鐵甲,就是那種甲片相鑲的紮甲,部分的精銳如虎賁軍會使用與隋唐時期相同的明光鎧,現在又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甲胄。

胸甲這一產物已經出現在漢軍,如其名就是胸前一塊鐵板,余下部位以鎖子套環為主,僅是在一些關節部位再加上必要的皮革,使得整套甲胄看上去無比的簡潔。一身貼身的甲胄,再配合著士卒挺拔的身軀和強壯的身材,自是有一股英武之氣。

“這個是……什麽祭祀場地吧?”王羲之也算是浪漫文人之一,他一時間沒有想到更多的事情,亦是沒有注意到臉色已經鐵青的庾翼,對著孫綽說:“看其余正在清場的地勢,漢國這是要大肆建設呢。”

庾翼能不臉色鐵青嗎?他與浪漫文人不同的是,腦子雖然都聰明,可是浪漫文人總是不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在正確的地方,比如說政治上面。

三皇五帝可不是誰都能隨意祭奠,同時也不是隨隨便便什麽地方都能供奉三皇五帝,就好像定陶那邊最大的祭奠場所會是用來供奉舜的殿禦。

政治值高的人,意識來到的是什麽地方已經開始在嘴唇哆嗦,他們毫無例外都是飽讀詩書祖上亦是世代為官的人,很清楚炎黃廟所代表的政治意義。

炎黃廟其實有很多的稱呼,有稱黃帝廟、軒轅廟、黃帝陵,也有稱炎帝廟的,更有稱炎黃陵園的,但沒有例外就是炎黃苗裔用來祭奠民族始祖。

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恐怕最重要的莫過於自己共同的出處,知曉有著共同的祖先與驕傲,那便是歸屬感產生的起點。

祭奠民族始祖在任何時候都是大事,與祭天的權力相同,那是正朔才能幹的事情,除此誰敢祭祀都是在挑戰權威,而正朔從來都不能多,只能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