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北上和南下(第2/3頁)

“小朝廷用了差不多六個月的時間一直在穩定後方……”紀昌像是嘴角勾出一個冷笑才接著說:“聽聞非作戰損員很大。”

今天是小朝會,劉彥當然是坐在該坐的位置,下方班列的眾臣工是屈膝跪坐在自己的地方。

小朝會與大朝會不相同的地方在於參與人員的規模並不大,主要參與的是一個部門的主官,不像大朝會時身在都城的上品階官員都需要到場。

中原對於南方的印象要說什麽深刻的地方,水網密集是一個,多山、多丘、多嶺又是另外一個。從始皇帝組建南疆軍團攻打西南,印象中還要再增加密布的叢林和隨處可見的沼澤和瘴氣。

“小朝廷遷移南方後,對外最大的勝利是攻取交州劃入治理範圍。”桑虞口中的交州在很久以前叫交趾,東漢末年還屬於天朝上國的疆域,士氏的士燮治理下沒有發生分裂,士氏沒落後卻被當地土著獨立,東吳時期打過一次只光復了局部,還真是到了小朝廷南遷才又收回。他略略好奇地說:“聽聞那裏是一個產糧地?”

劉彥當然知道交州是哪,那個地方還真的是一個很大的產糧地,稻米一年可以三熟。除了因為氣候的關系很容易讓莊稼生長之外,交州那裏還有亞洲地區最大的無煙煤礦產儲存,更有著世界十大鐵礦之一,其余的樹木資源和銅礦資源、白銀資源也是非常豐富。

東晉小朝廷的近海航線其實非常繁榮,南海一線往來船只多不勝數,發生饑荒的時候還出現過從交州搬運糧食救急的事情。除此之外,東晉小朝廷與扶南、林邑也有建交,一些世家鬥富用的珍珠、珊瑚之類的東西就是來自於與兩國的貿易。

漢軍要攻打東晉小朝廷,除開長江沿線擺下了大軍,海上的優勢當然也不會放棄,那麽了解小朝廷南方諸個州郡就成了必要。

漢國勘探東晉小朝廷的海航線從元朔二年就開始在做,主要是集中在東晉小朝廷的揚州,也就是東海沿線。到了元朔三年時期才對江州那邊靠近。江州是東晉小朝廷的版圖之內,漢軍多次登陸向內偵查,發現的卻是當地實際上是有諸越分割自治的現狀。

“那裏遲早會是我們的。”桓溫已經領受征討李氏成漢的任務,交州北部就是寧州。他完成滅掉李氏成漢的任務後是繼續南下,目標就是寧州:“戰事順利的話,請允許臣進逼該處。”

劉彥對入侵長江以南當然重視,卻是對戰事進程快或慢有些拿捏不準。

漢軍將會采取多處出擊的策略,長江沿線有三處,可以確認的就是還會派軍登陸揚州東部,要不要從江州登陸則需要看實際情況。

李氏成漢所占的疆域並不大,也就是蜀地和荊州西部小塊,擁有的軍力該是有個七八萬。

桓溫對攻打李氏成漢在早些年前就開始進行研究,比較糾結的是他研究的是從南向西北,可真沒有研究過從北南下。

蜀地從先秦滅掉古蜀王國之後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疆土,典籍記載數量非常多,也不難從一些地圖上查找關於山川的分布,桓溫回到臨淄述職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少府那邊。

少府是管理君王私產的一個部門,關於各地的地圖收集的數量最多,桓溫找到關於蜀地的地圖後著手研究,才有了一路漢軍前去荊州北部,另一路漢軍重新進入關中。

劉彥很樂意看到桓溫志氣高漲,就是蜀地本來就地形一場復雜,好走一些的路沿途不是關卡就是關隘,打起來真不是太容易。

想從蜀地入寧州,需要翻越的山嶺比從關中到蜀地或是荊州到蜀地更多更險。實際上關中入蜀還有棧道和一些歷史上開通的道路,各個朝代沒有重視過蜀地入西南,要有也是從蜀地入黔地,而黔地……那不是桓溫這一路軍隊的征戰地。

小朝會結束,劉彥需要做西北之行的最後準備,眾臣工也有自己要幹的事情。像是謝安要南下,桓溫要入蜀,其余需要隨同劉彥出巡的人怎麽也該將家裏的事情安排一下。

劉彥出巡是在二月二日,不過現在卻沒有什麽龍擡頭的說法,那是武則天當政之後才出現的節日。

出巡的隊伍十分龐大,那是不但劉彥攜家帶口,百官也是全家老小一塊隨行。會這樣是劉彥已經決定暫時將中樞搬到鄴城,那裏的地理位置決定不但可以關注北線戰事,對南線的聯絡也會比在臨淄快上不少。

臨淄成為臨時都城僅是兩年,不存在根深蒂固的什麽觀念,區域爭執也沒有那個環境,可沒有像一些朝代要更換都城時會有那麽多的麻煩。劉彥這次暫時將中樞搬到鄴城,盡管鄴城那邊宮闕設施齊全,可並不是要拿鄴城作為下一步的都城。

出巡隊伍一走,相隔六天之後如觀星官推測的那樣,東面的渤海最先開始出現降雨,隨後向內陸一直移動,大半個青州開始進入新一年的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