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堪憂的征途

使用正常的貿易手段從林邑國和扶南國交易糧食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之前東晉小朝廷無有缺糧之虞,正是能夠從南亞獲取廉價的糧食,糧食貿易最興盛的時候每年的交易額超過百萬石。

不止是東晉小朝廷有從林邑國或是扶南國貿易糧食的歷史,更早期的時候孫吳就知道西南半島不缺糧食,孫吳每年也是會從林邑國或是扶南國購買大批的稻米。

要清楚的知道一點,東漢末年時分,交州刺史是所有諸侯當中最富有的一個,可惜的是士燮所待的西南和中原的交通非常不方便,再來是沒有多少適用於海航的船只,問題是哪怕這樣都還能運輸不少糧食交好當時的荊州和揚州。

交趾這片地方盛產糧食是在西漢就被發現的事實,西漢當時一直向西南半島擴張,為的就是在清剿嶺南三郡的時候獲取足夠軍糧。西漢的軍隊在西南半島的擴張遭遇到的只是自然環境的限制,除開氣候之外還有那條連綿千余裏被稱呼為長山的山脈。

西南半島不缺糧食的事實不知道是為什麽被中原王朝忽視。這種忽視是到了什麽地步呢?到了明初時期,胡惟庸用占城的稻杆蒙朱元璋說是天賜祥瑞。到了野豬皮的“我大清”康熙年間,還有官員拿南洋的稻杆來謊稱祥瑞。會發生這種事情非常操蛋,只因為南洋的稻杆要比華夏大地更粗更大,偏偏那些皇帝都忽視了稻穗結果的多寡,只去看稻杆了。

身為漢國的將校,伏偉卻是將和平方式的貿易想都不想直接無視。

現如今的漢國軍事力量無比強盛,面對不服直接就是開幹,對上兇悍的胡虜都沒有慫,跟著西南的那些土著怎麽可能會慫。

“孫吳與偽朝,疆土被蠻夷侵占,竟然能忍下來?”伏偉表示不能忍:“大漢不是孫吳,更不是偽朝,斷然沒有委曲求全的道理!”

袁芳長久沒有回去主大陸,僅僅是知道一些只言片語的信息。他所知道的是,漢國現如今還在多線作戰,北方與石羯趙國和慕容燕國已經打了六年,南方清剿各地的戰事也沒有停止,似乎關中也在進行開戰?

孫吳會慫,是他們面對強盛的曹魏軍事壓力,很難在西南半島大舉用兵,國內的青壯大部分常年當兵,缺失勞動力又想獲取西南半島的廉價糧食,無視掉林邑國是叛臣自立,也選擇性忘記扶南國長久不朝貢的事實。

東晉小朝廷的境遇與孫吳差不多,北面有強大威脅,國內世家當道。兩者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東晉小朝廷將中原說丟就丟了,西南半島些許疆土又算得了什麽,只要能夠享樂,咱就窩著不想去光復什麽失地。所以了,不管是西晉還是東晉,當之無愧就是華夏歷史上最大的汙點,不止是首創胡人統治中原的歷史,還有國家艱難時刻的享樂氣氛和不思進取。

“本將決議……”伏偉瞅了瞅外面的雨勢,捏了捏下巴,說道:“以海上艦隊優勢,首先對沿海展開攻略。”

武定肯定道:“蠻夷沿海村落不少,幾個重要城池亦是靠近通海河流。”

現在的華夏南方,水系交錯縱橫,導致的是水線交通比陸路交通方便。

西南半島比華夏南方的水系更多,內陸連接海洋的河流就更多。因為西南半島植物茂密的關系,大船自然是難以深入內陸,可是小舟並沒有太大的限制。

“若是如此,應當進行一些必需的準備。”袁芳是降將出身,覺得不妥也不敢多言,但一些話不得不講:“此地常年多雨季,時常處於濕潤氣候,鐵器極易生銹,皮革遇水也會膨脹腐爛或是發黴。再則是,密林多蚊蟲和毒物。”

說起來可能有點搞笑,但在西南半島使用青銅還真的比鐵制品合適,有鑒於此東晉小朝廷在交趾的駐軍常年特地準備了一批青銅兵器,能不選用鐵甲和皮甲的時候也絕對不穿。

艦隊已經開始在卸貨,看忙碌的士卒少有身穿鐵甲的身影,一眼看去也就是身穿夏季戰袍。他們卸下的貨物中,中草藥占了絕大多數,除此就是大量的藤甲。

西南半島的防具使用藤條制品最理想,查閱西南半島歷史的話,甭管是什麽國家的軍隊,列裝最多的就是藤甲,像是竹槍之類的也是列裝主流。他們不使用鐵甲並非單純的列裝不起,西南半島雖說不是亞洲最大的鐵礦出產地,可是並不缺乏鐵礦,是像袁芳所講的那樣,沒有良好保養手段的時候,鐵制品生銹是一個大難題。

防止鐵制品生銹有很多方法,簡單一些的就是塗上足夠的油脂,以現代的生產力油脂當然不會是問題,可是以現在的生產力……人吃的油都不夠了,怎麽可能用來大量保養鐵制品。

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冶鐵手段,因為鐵容易生銹被稱呼為惡金,對於美金……也就是青銅不會生銹感到無比滿意。當然了,以當時的冶煉技術,青銅冶煉是發展到了頂峰,作為新鮮物的鐵則是存在太多的問題,例如作為兵器太脆太易斷折。結果秦軍一統六國期間依然大部分使用青銅兵器,鐵制兵器還得等冶煉技術發展成熟才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