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三大中轉地之一

建康就位處長江邊上,理所當然是有渡口,並且渡口並不止一處,是多達二十余處,最大的三個渡口就在建康城北側城墻邊上。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一直是歷代中原王朝人口相對密集的區域,主要就是水源的充足,水又關乎到耕作,有足夠的水源代表灌溉系統發達,有了更多的產出當然是能養活更多的人。

建康之所以會發展到二百萬以上的人口,與之位處長江邊上有著絕大多數的關系,除開水資源的豐富之外,也是經過多年發展對長江水運的應用發展成熟。

事實上,建康是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要是歷史沒有被劉彥改變,它一度發展到擁有二百三十萬居民,比漢時長安、唐時長安和洛陽、宋時汴京的人口還要多。

東晉小朝廷曾經的官方統計的總人口也就接近五百萬,僅是建康就有接近兩百萬的人口,那是何等誇張的一件事情。並且根據東晉小朝廷的官方戶籍統計,不算建康居民的揚州人口也有將近兩百萬,可以想象其余疆域該是地廣人稀到什麽地步。

揚州的人口有相當一部分是從長江以北遷徙而來,光是“衣冠南渡”就南下了一百多萬,後面又陸陸續續南逃了不少,也讓揚州成為問題最多發的地區,所謂的“北人”與“南人”的沖突就沒有消停過。

京口是一個很大的港口,曾經作為艦隊基地,後面被改為民用。因為港口的地理位置是在長江出海口附近,漢國的內河水道以及大海航運發達,京口逐漸顯示出它的商業作用,僅是七個月過去這裏就變得異常繁榮。

劉彥踏上了長江以南的陸地,來到京口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排排的商鋪,就是因為清場的關系看不到市集該有的人頭聳動。

“人?”京口的催官蔡顯被問到人都安排到哪去,遲疑著說:“店鋪和倉庫都有,一大部分是臨時請到了野外的空地。”

所謂的催官,其實就是市集的管理者,負責統計貨物的種類以及數量,監督貨物的往來。

京口不是縣,沒有所謂的縣令,它又被獨立到丹徒縣之外,催官是最大的官職,下面有集丞、集尉、六曹和眾多小吏。

說到倉庫,艦隊在長江河道上就能看到一大片整齊的倉庫,它們是位於京口東南側的一個山腳邊上。

京口改為民用,從長江中上遊下來的船只在出海前基本是會暫時停靠一下,許多商隊是看重了京口的地理位置方便,也就讓京口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貨物中轉站,那當然是需要倉庫的存在。

劉彥對於自己到來的清場已經沒有多少感覺,他知道那是君王威嚴的一部分,身為君王真要沒有底線的親民,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國家都沒有好處,尤其是只有劉慎一個獨子,王室僅有兩個男丁的前提下。

絲毫不開玩笑的講,君王將自己陷入險地,不將自己的安全當回事,就真真正正是愚蠢。真要發生刺殺,死了國家必然陷入動亂,沒死也會造成政治地震,反正只要有意外發生,倒黴的絕對是多數人,與之有影響的絕對不是君王一人。

所以咯,千萬別去講什麽君王善待臣民,臣民不會去行不軌之事,等等好的方面想。用最大的謹小慎微來進行安全保證才是正確的事情,也就別說為什麽要去做“自絕於人民”的那種話,尤其是在古代。

劉彥後面是親自走了一圈,能夠察覺到每一件店鋪的門板後面有著相當多的人,有些門板大一些的縫隙都能看到那一雙雙好奇而又敬畏的目光。

“看來京口真的發展不錯。”劉彥樂呵地指著街道上的各種招牌:“吃的、喝的、穿的還有住的,一應俱全。”

蔡顯得以有幸能夠吊在劉彥後面,是在蔡優的目光示意下,近乎於一臉諂諛地說:“皆是王上指示之功。”

那麽說也沒有錯,京口轉為民用是來自劉彥的指令,考慮的就是長江出海口邊上真的需要一個貨物中轉站,但是後續的發展劉彥就沒再關注過了。

每一間店鋪邊上都至少是兩名以上的軍士在站崗,那是必要的一種警戒。其中一間的軍士是在劉彥的示意下拍擊門板,向裏面的人喊話讓收起門板。

所謂的門板就是一種長型卻不寬的木板,它們是被卡在一種卡槽。

這個時候店鋪基本是使用門板,那是因為店鋪開門做生意需要有比較寬大的門面,再來是合頁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傳統的門占用的空間著實大,用門板來拆裝無疑是最合適。

裏面的人收門板的時候,又來了十多名的軍士進行警戒,門板稍微收起一些就已經能夠看到裏面的人,那是一種人擠人的場面。

擠在一起的人,他們在門板漸漸被收起的時候,大多數人腦門已經出汗,幾乎每個人都是一種想看劉彥又不敢看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