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不可坐井觀天(第2/3頁)

再則說了,地圖不是不靠譜嗎?各國同意漢人過去,完全可以進行相關勘探,制作出正兒八經的地圖,也能最大程度了解各國是個什麽情況,真要把事情幹成了,不說是提供漢軍日後的征戰目標,於歷史上也絕對是一個大事件。

“各國從海上而來,大漢也必將是從海上而去。”呂議美滋滋地說:“如此一來,大漢便有了更多的航線,不再需要自行摸索。”

漢國是一個進攻型的國家,劉彥想要的“征服無止境”至少是被中樞大臣所理解並認可,他們經過一再的研究已經明白一點,哪怕是漢國重新控制西域,從陸地一再向西擴張也不會容易到哪去,西域本身就充滿了戈壁和荒漠,西邊更遠的地方卻是有著一大片的沙漠,經由這一次入侵笈多王朝發現了一點,那就是從海上進行進攻遠要比從陸路更加方便。

漢國對南海的探索已經有五年,還不敢說完全搞明白南海的海域,甚至是呂宋以南的群島都還沒有探勘完畢。對馬六甲的探勘僅是一年,要不是有進軍阿三地盤搶劫的軍事行動,實際上也不會那麽快進入阿三洋,該是最大程度的摸索之後才展開行動。

航海的容錯率比陸地要低得多,就是到了現在都還有船只會迷航在南海,尤其是進入到後世的蘇祿海的海域之後,迷航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導致漢人對該海域的探索十分緩慢,劉彥意料中會很快找到後世澳大利亞的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

“王上。”呂議能夠看得出劉彥非常高興,卻是不明白為了什麽。他還有其它事情匯報:“羅馬來使近期不斷結交大漢官員,向官員述說羅馬的歷史。”

奧盧斯·賽克斯圖斯·西塞羅很憂慮漢國與波斯薩珊越走越近,為了讓漢國多多了解羅馬,不斷自己頻繁邀請認識的漢國官員宴會,還要求其余羅馬人到處走動宣傳羅馬。

“按照羅馬人所講,他們的歷史追述到中原的商代末期……”呂議顯然是有經過了解,談了一些羅馬人自己講的歷史,那些基本是劉彥多少有些印象的事。他將自己所了解的事情說完,忍不住好奇地問:“那個羅馬的歷史真的有那麽長?”

怎麽說呢?羅馬雖然一直是叫羅馬,可羅馬也是有自己的朝代更替,比如從議會制走向共和國,又從共和國走向王朝(各大巨頭),再來就是從王朝(執政官)進入到帝制(奧古斯都),他們的統治者並不是一直由一個家族延續下來,是經過很多次的變更。

要說羅馬的歷史,他們的文明是從公元前九世紀興起,是先歷經王政時代才進入共和國時期,也是在共和國時期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島,有了意大利半島這個基本盤才開始走向爭奪地中海霸權的道路。

“是真的有那麽長。”劉彥肯定了這一點,他不希望作為典客(相當於外交部長)的呂議顯得無知,講了一些自己所知道的羅馬歷史,最後面才說:“任何一個文明都有自己的興起和衰弱,如諸夏一直延續下來的古文明並不多,能延續並一直有一席之地,便是諸夏、羅馬和阿三。”

呂議可不敢問劉彥為什麽會知道那麽多,聽了羅馬的“三巨頭時代”,也了解了羅馬與帕提亞百多年的戰爭,得知羅馬滅掉帕提亞之後立刻走向衰弱不免感嘆,對於“軍官亂政”也有自己的想法。

劉彥所知道的也就只是一個概括,他對呂議的描述其實是錯誤的,羅馬和帕提亞可不止是打了百年戰爭,認真算起來是斷斷續續足足打了將近三百年。

第一次羅馬與帕提亞的沖突是發生在公元前一世紀七十年代,羅馬這邊是龐培為了追擊殘敵與帕提亞產生沖突,龐培所屬的羅馬軍團與當時弗拉特三世所統治的帕提亞軍隊在亞美尼亞交戰,以羅馬取得小勝而暫時停止戰事。

第二次是克拉蘇的東征,羅馬以七個軍團(約三點五萬人)、四千輕騎兵及四千輕步兵對戰帕提亞軍至少一萬騎兵(包括一千重甲騎兵)。此戰是以克拉蘇戰死,羅馬軍隊被帕提亞軍隊全殲而結束,克拉蘇的腦袋還被帕提亞人灌滿黃金以示譏諷。

後面羅馬和帕提亞還有著無數次規模大或小的戰爭,雙方其實是互有勝敗,以帕提亞取勝的次數多一些。有著明確的文獻記載,說明羅馬與帕提亞的戰爭就真的是有將近三百年,要是看世界戰爭史,羅馬與帕提亞的戰爭只是輸給英國和荷蘭那一場耗時三百三十五年的戰爭(長期宣戰狀態)。

話又說回來,要是將匈奴從先秦就開始入侵中原,再到劉淵滅掉西晉,有個說法是漢人與匈奴的戰爭持續了五百年之久?

劉彥大概是能猜到那些羅馬人為什麽要講自己的歷史,無非就是想讓漢國明白羅馬並不是什麽小魚小蝦,相反是要讓漢國知道羅馬是何等偉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