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起源(第2/3頁)

“俗”樂在諸夏文明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是被稱作靡靡之音,其實包含的範圍非常大,比如輕快或節奏激烈就被認為是“俗”的一種。之所以會被稱為“靡靡之音”,另一方面是舞姬在這種音樂下跳舞不像雅樂時那麽莊重,穿著暴露又會有一些具有誘惑性的舞蹈動作。

歷史走到了今天,事實上雅樂只會出現在一些重大的場合,比如君王大宴、朝賀和祭祀天地的幾個場合,要不真沒人再去聽雅樂,相反是春秋戰國認為的俗樂比較受歡迎,也代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和思想上的轉變。

波斯人的音樂其實也有分別,比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三種。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有許多的相似度,所用的樂器上面幾乎沒有區別,就是宗教音樂比宮廷音樂更加講究宏大。在民間音樂方面,波斯和諸夏的樂器會存在不同,可是基本都離不開具有地方特色的這一點。

桓溫看著波斯人列隊略略感到好奇,沒等他問話,那些列隊的波斯人已經開口在唱。

音樂沒有被奏響之前,列隊的波斯人是以一種美聲的形式吟唱,聲音中不帶語言的音節,純粹就是聲線上的一種“吟”,人數眾多之下聲音很響,聽上去其實挺不錯。

中東是一個宗教誕生之地,許許多多的宗教就是源自於這裏,很多的方面有相似點,結果是那些宗教都視耶路撒冷為自己的聖地。

波斯人的瑣羅亞斯德教比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歷史都要悠久,對後者都有深遠的影響。

在基督教尚未成為羅馬國教之前,羅馬國內流行的摩尼教就是瑣羅亞斯德教的一個分支,奧古斯丁皈依基督之前,是摩尼教的信徒。

瑣羅亞斯德教是在薩珊王朝期間(約公元二二六年至公元八五一年),被立為波斯國教。佛祖釋迦牟尼悟道後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瑣羅亞斯德教徒。

事實上瑣羅亞斯德教的影響力真的非常大,影響到了許多的宗教,史學家因其在歷史文化上的突出貢獻而稱其為“世界第五大宗教”。

瑣羅亞斯德教就是到現代的伊朗依然擁有信徒,只是在伊斯蘭教的打擊下信眾非常少,曾經的波斯薩珊國教到現代之後只保留了五座寺院,規模都還很小,也會舉行宗教儀式,內有長年不滅之聖火。但是瑣羅亞斯德教對伊朗和阿三孟買一帶的帕西人(Parsi)中仍然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桓溫等漢人看到的列隊而唱者其實就是“唱詩班”,波斯人搞這個形式已經非常久,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有的是照搬,有的是借鑒。不管是照搬還是借鑒,“美聲”的唱法都是占了很大的比例,也就能夠明顯地聽出都具有“吟”的特點。

漢人真就沒有聽過類似的唱法,諸夏音樂哪怕是“吟”的部分,可基本上不是學動物的鳴叫,就是“吟”的時候會帶有字節。

波斯的“唱詩班”吟唱的時候沒有字節比有字節更能符合漢人的審美,一時間還真讓大多數漢人聽得入迷了。

美伽帕諾斯看到漢人欣賞或是迷醉的表情,既是興奮又是高興地說:“這就是神的力量。”

話說,那是音樂的力量好不好,就是音樂也是由人創作出來,雖然是用來敬獻給神,但和神的力量扯不上關系吧?

艾爾塔巴·瑪西司提歐斯才不會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相反是附合地對美伽帕諾斯點頭。

具有波斯色彩的音樂聲逐漸加入,豎琴部分的時候,漢人聽來沒有覺得突兀,琴聲在搭配美聲,使“吟唱”聽上去更為好聽,可一切就在“噗噗噗”的鼓聲加入進來變得不一樣了,就好像吃美食正高興卻突然發現食物裏有贓物那樣。

有鼓聲之後,“唱詩班”也不再用純粹的美聲唱法,是開始唱出一些贊美的音節,隨後又是各種樂器聲加入進去,連帶早準備好的舞者也都出場。

舞者都是穿著大袍子,他們邊走邊進行各種動作,以舞動手臂作為主要動作,能看出步伐中有孔雀的韻味,還沒有完全進場之前,場地裏面被點燃了篝火,舞者進場基本就是圍繞著篝火在跳。

“這就是拜火?”袁喬是看了一小會,跳舞的波斯人,不管男女更多的動作就是在朝拜火焰,其余的舞蹈動作真的很少:“他們崇拜火焰?”

沒毛病,今時今刻的波斯人宗教就是對火有著特色感情,認為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東西。火的清凈、光輝、活力、銳敏、潔白、生產力等象征神的絕對和至善,因為這樣火是人們的“正義之眼”。對火的禮贊是教徒的首要義務。

其實諸夏文明也有過崇拜火焰的時期,甚至是有過對任何不解的畏懼和崇拜,傾向於“萬物皆有靈”的那一方面,後來“萬物皆有靈”雖然還是存在,可是對祖先的崇拜占了主流。各類的神可以不信,可關於祖先的方面是絕對不能馬虎的。